白点风 http://pf.39.net/bdfyy/高温天气来袭,
我市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春季、夏季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我市手足口发病数量也开始增多,7岁以下孩子是手足口病的易感群体。
入夏以来,我院门、急诊已收治手足口病人约余人次,住院病人40余人。
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多,目前手足口病患儿较多,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如有高热患儿可到发热预检门诊监测体温,疑似患儿建议到专科门诊就诊。希望家长通过了解有关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后,可以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发病机会。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专门“欺负”2~6岁的儿童。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至10天,急性起病,症状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能在一周内痊愈,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甚至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怎样传播?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也会传播病*,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3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伴有发热,多在38℃左右,并出现丘疹或疱疹,好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具有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
4手足口病的危害: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在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少数病例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5怎样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6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要勤开窗通风。
7手足口病的预防:
“夏天天气潮湿、高热,病*容易滋生。家长要提防。”儿科郁惠东主任说,家长要让孩子勤洗手,孩子常触摸的玩具、奶瓶要勤洗、勤消*;入口的蔬菜水果一定清洗干净。同时,在目前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内,家长要避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尽量减少孩子外出。
郁惠东主任提示,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下降、咽痛、呕吐、发烧不退等症状,特别是有手足口病接触史的,家长一定要引起警惕,医院就诊。若确诊为手足口病,要及时将孩子隔离,隔离期21天。即使病情好转,孩子最好也不要去幼儿园或公共场所,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孩。
温馨提醒
入夏以来,各种常见的“夏季病”随着天气的变化接踵而来,我院儿科门诊、病房人满为患,在此友情提醒各位儿童家长,周一全天及工作日上午的门诊患儿数量较多,可以下午就诊的患儿请尽量避开上午就诊高峰,就诊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自助挂号缴费系统,这样能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
儿内科急诊优先对象:
1.过高热(经测量口表温度≥40℃),肛表温度≥39.5℃,低体温者(肛温≤36℃)。
2.心脏呼吸骤停。
3.严重呼吸困难,哮喘持续状态。
4.急性呼吸道梗阻(喉炎、异物吸入等)。
5.休克。
6.癫痫持续状态、惊厥、昏迷。
7.严重大出血、严重贫血。
8.新生儿、早产儿(28天内)。
9.急腹症。
10.各种中*。
11.救护车转运病人。
审稿
郁惠东
编辑
秦瑀
责任编辑
龚海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