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复制链接]

1#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理论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

此阶段的矛盾冲突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人格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的焦虑不安,

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对于初次降临这个世界的婴儿对于这个世界的安全问题是出于本能的敏感,如果得到了精心照料和保护,就会对周围获得的信任感,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3岁))

此阶段的矛盾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在此阶段的儿童缺乏信心,行为畏首畏尾。

儿童早期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

3、学前期(3~6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4、学龄期(6~12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障碍者特征是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5、青春期(12~18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障碍者特征是生活无目的论,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

6、成年早期(18~25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发展障碍者的特征是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独。

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发展友谊与伴侣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障碍者特征是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乏生活意义。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感。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

此阶段的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发展障碍者特征是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可以怀着充实的感情坦然地面对死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