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军中将之子入地下党,生怕家人发现,接头 [复制链接]

1#

年,通过民主爱国人士王绍鏊的关系,刚刚找到组织关系的吴群敢匆忙地走在大街上。

根据指示,他需要在约定地点从潜伏同志的手上取得情报,并将之传递给组织。

虽然这次行动已经不是吴群敢第一次任务,但他还是无比紧张。

当吴群敢抵达指定地点后,阴暗中的一个身影将任务物品递到他手上。当吴群敢定神端详那个“暗影”时,他不由自主地叫到“爹”?

原来与他接头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位居国军国防部监察局的中将监察官吴仲禧。

闽江澄碧闵江青,剑履天涯十万里

吴仲禧于十九世纪末,出生在福建的福州。

清末民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饱受封建地主和西方殖民者的多重压迫,生活困苦不堪。

但客观上,这种苦难也帮助更多的人们从封建礼教中清醒,进而寻求革命救国之路。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青年时吴仲禧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年,受到辛亥革命的感召,当时还在上中学的吴仲禧就申请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希望可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为救亡图存出一份力。

青年学生历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所以吴仲禧在加入学生军后备受革命党人的重视。

在经过几年正规军事训练后,青年吴仲禧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前身“粤军”之中,东征西战。

“粤军”与其他国民党军队有明显的的差异。“粤军”是孙中山先生“起家的军队”,是最忠诚于“亲苏亲共,扶助农工”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队伍。

这只军队在大革命时期化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国军体系中也是相对先进,对我党比较亲善的政治力量。

在北伐时期,第四军长官李济深就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左派,也是日后我党重点团结的对象。

第四军中更有如叶挺独立团等以我党党员为主的队伍,为我党掌握武装力量淬炼一大批人才。

也正是随着第四军一路北伐,吴仲禧见识到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的强大力量。

因为有千千万万党员在基层组织动员,北伐军才能一路筹集到充足的物资和民夫队伍。

因为有无数舍生忘死的红色战士,北伐军才能屡次以少胜多,攻坚克难。

慢慢地,吴仲禧对“新生”的共产主义队伍心生向往,慢慢生起加入我党的念头。

当时,他就向麾下77团团长兼党代表蒋先云透露过想加入我党的意愿,蒋先云得知后自然欢喜。

一来,吴仲禧当时调任革命军11军26师的师长,手下部曲无数。倘若可以争取到他,将极大强化我党的实力。

二来,吴仲禧本人与张发奎、李济深等原第四军的高层关系密切。如果吴仲禧入党将加强我党与国民党民主派的联系。

三来,吴仲禧本身军事素质过硬,是能征善战的将才。他在北伐战争中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及武昌战役等硬仗、恶仗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由于当时第二次北伐已经开始,由张学良率领的20余万奉军正在河南筹划与北伐军的决战,因此蒋先云建议待河南一役结束后,再推进吴仲禧的入党流程。

可惜天不遂人愿,颍城一战中,蒋先云于此战力战身亡,吴仲禧入党之事不了了之,被迫推迟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经过“四一二事变”、“七一五事变”和“宁汉合流”等变故后,当年轰轰烈烈、民心所向的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

朝堂之上尽是魑魅魍魉,白色恐怖弥散数年不倒。

“算了,厌了,倦了...”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吴仲禧退出行伍,隐居于江湖。

大革命失败后的几年,吴仲禧不问世事,一心扑在学习进步上。

因为蒋先云的牺牲和白色恐怖的蔓延,共产主义在民国市井成为一种“禁忌”。正可谓众人闻之色变,闻之避而不及。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仲禧始终自学共产主义理论,并寻找救国之路。

在那十年中,由于热衷政治、疏于工作,吴仲禧一家生活困苦,经常需要亲戚救济才能度日。

家人们对吴仲禧的举动颇为不解,因为依仗着他与张发奎和李济深等人的关系,在国府中谋一份“肥差”轻而易举,何必一家人靠借债过日子?

但吴仲禧始终没有向生活低头。

一方面,他十分厌恶自己“旧军人”的出身,认为自己身上肩负着鱼肉百姓的血债;

另一方面,当时的民国政府腐败不堪,吴仲禧不想去蹚这趟“浑水”。即便遭遇生活上的艰难,吴仲禧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革命理想。

在国民党内,吴仲禧积极加入由邓演达,黄琪翔等人领导的“国民党行动委员会”活动中。

该运动后来被称为“第三党”,其政治诉求就是呼吁国民党重回“大革命”时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路线上。

在国内政治上,吴仲禧积极参与到由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所领导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就是所谓的“闽变”运动中。

他们提出国共联手,公御外辱,反蒋独裁等口号呼吁,一度搅动我国南方局势。

不过非常可惜,以上种种国民党自我拯救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时至中年的吴仲禧非但没有实现当年的理想,反而被政府通缉,过起颠沛流离的日子。

年,正当吴仲禧在广州流亡时,他通过介绍结识王绍鏊,他的人生轨迹也得以改变。

虎穴深藏擒虎子,龙潭奋起揭龙鳞

王绍鏊在当时是叱咤民国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斗袁世凯、接着斗北洋,在大革命失败后,都将矛头对准蒋介石。

但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我党的地下成员。

与王绍鏊的相识,无疑给正处于迷茫之中的吴仲禧以希望。

但大革命失败后,我党经历太多背叛,已无法再承受另一个顾顺章。因此,组织在得知吴仲禧的情况后,不得不更加谨慎。

通过王绍鏊,组织为吴仲禧安排一系列任务,确定他对革命的忠诚。

组织上给吴仲禧的第一项任务,也是当时最为迫切的——我军与陈济棠部的“互不侵犯条约”问题。

当时,位处赣闽粤交界的中央苏区,面临蒋介石“围剿”的巨大压力。鉴于国军内部各方不合,派系丛生的现实,我党确定各个击破,区别对待的方针。

当时,人称为“南天王”的陈济棠是“粤系”大佬,因为陈与蒋政见不合,是可以接触和争取的对象。

在年时,红军的“反围剿”作战吃紧,为求自保,长征北上已势在必行,粤北就是我军长征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党需要与陈济棠达成协议,以尽快完成战略转移。

因为知道吴仲禧在“粤军”有关系,所以组织希望吴仲禧可以从中牵线搭桥,促成我军与陈的约定。

最终,在吴仲禧同乡、陈的参谋处长唐灏青的沟通下,王绍鏊与陈济棠面谈并达成约定,即我军不经过粤境,而陈部也不得攻击我军队伍。

正是在吴仲禧和王绍鏊等人的努力下,我军才得以在长征早期,以较少的代价通过粤北地区,为长征北上开一个好头。

而通过此事以及之后多次深谈,组织上也慢慢肯定吴仲禧对革命的信仰。最终在王绍鏊的介绍下,吴仲禧在全面抗战前,成为我党的秘密党员。

之所以没有公开吴仲禧的身份,是因为他还有重任在身。

西安事变后,国共携手抗日大势所趋,连久居国外的张发奎也回国助力抗日。

鉴于大革命时期我党与第四军的良好关系,组织希望能争取团结张发奎这位军中大佬。

出身张旧部的吴仲禧成为牵线搭桥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带着党的使命,吴仲禧成为张的参谋处作战科长,成为我方在国军内部的一招“冷棋”。

待时局需要时,这些“冷棋”就变成“活棋”,为组织提供无穷无尽的关系和资源。吴仲禧在国军中的“卧底”生涯就很好诠释这一点。

在抗战中,除却争取军中人才外,吴仲禧几乎没有执行什么任务,解放战场才是他真正发光发热的舞台。因为吴仲禧的帮助,我军才能在解放战争中以弱胜强,屡立奇功。

解放战争爆发初期,吴仲禧已升任月就任国防部监察局的监察官。期间他就探得大量国军部队情报,令我军能客观评估蒋政府的战争能力。

年,刘邓所领导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威胁蒋政府统治核心,为此蒋命白崇禧调集精兵强将围攻中野。

当时,中野重武辎重尽失,大别山根据地群众基础又不牢,处境十分艰难,中央急需探明白崇禧一部的兵力配置和位置部署。

收到组织的指示后,吴仲禧利用人脉关系,从白崇禧情报科长胡宗宪处得到“华中剿总”的“作战态势旬报”。

这份报告详实记录围攻大别山区部队的位置、番号、指挥配置、武器规模和作战损失等情报,不但为中央打开中原腹地的“战争迷雾”,也一解刘邓两人的燃眉之急。

一年之后的淮海战场上,同样有吴仲禧活跃的身影。

当时,吴仲禧已经被任命为国防部派驻到“徐州剿总”的代表。

他借口需要了解刘峙、杜聿明作战部署并上报的机会,多次来到“剿总”总部机要室,详细记录下从商邱到海州全线国军部队的部署情况。

待吴仲禧将信息整理成报告之后,他立即通过联络站将情报通报给中央。

这份被后世称为《徐州剿总情况》,是我军关于淮海战役收集到最早最全面的情报。华野与中野之所以能在淮海战场上以“以60万胜80万”,凭弱胜强,吴仲禧居功至伟。

除却以上这些战场情报以外,吴仲禧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吴群敢这位青年才俊,并发展出吴石中将,这位我党在解放战争中后期最重要的一位情报人员。

半生戎马驰前路,一代风流启后昆

吴群敢是吴仲禧的大儿子,从小就受到吴父的严格要求。

虽然吴仲禧从未向家人袒露自己的政治倾向,但家中《共产主义ABC》和《唯物史观》的藏书都在表明这个家庭中的“红色基因”。

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吴群敢在青年时就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

虽然吴仲禧经常因为革命需要而远离家庭,但他始终挂怀着一家人。

在得知吴群敢在毕业后即将前往上海上班时,吴父特意多次嘱咐儿子“十里洋场,戒之慎之”。

但事实上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自己的大儿子早在仲元中学求学时就已经秘密加入共产党。

因为抗战的原因,很多党组织都被日本人打散,吴群敢也因此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

出于斗争形势,吴群敢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党员的身份,而且严格保守党的纪律。所以就连吴仲禧和妻子都不知道儿子的身份。

直到年来到上海后,他才在王绍鏊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我党的怀抱。

鉴于吴群敢与吴仲禧的特殊关系,组织上特意安排吴群敢担任吴仲禧的联络员。

因为吴仲禧的工作性质,他不得不东奔西跑,这令接收指示和传递情报等工作非常困难。

而吴群敢当时正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班,不需要经常出差,是理想的联络员。

正是如此,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吴群敢正式与“上线”吴仲禧“接触”,这就发生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令吴群敢没有想的是,父亲居然隐藏得比自己深。

双方捅破窗户纸之后,父子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工作起来自然心有灵犀。

上文中提到的“华中剿总作战态势旬报”,当初就是由胡宗宪邮寄到吴群敢处,再转交给组织的。

也是通过大儿子的关系,吴仲禧才与在京沪杭警备司令部任职的鲁令子取得联系,获取汤恩伯布置的长江防线信息,助力渡江战役的胜利。

最终,凭借着自身努力和父亲多年的教导,吴群敢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情报战线斗士。

建国后,他也利用自身的经济与金融知识,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室秘书。

而国军中将吴石,则是吴仲禧为我党情报战线做出的又一贡献。

两人均是福建出生,一起在保定军校学习,共同参加大革命,是同乡、同姓、同窗和战友。吴仲禧与吴石的亲密关系自不必说。

因为个人理想与时事机缘,两人一度阔别整整20年。等两人再度见面时,已是抗战正酣的年。

当时吴石已然升任陆军少将,不过国民党的腐败和抗战形势的不利,已经令这位海归精英失望无比。

眼见国土沦丧,日寇肆虐,但国民政府却消极抗日,迟迟打不开局面。

深知自己有军事才能,无论是蒋介石还是白崇禧都对其礼敬有加,但始终不肯给吴石带兵上阵的机会。

他一身本领只能委身参谋处,存在与地图和文件之中。那时候,共产主义思想是他最大的慰藉。

在一起共事的几年中,吴石不止一次同吴仲禧讲到,他非常崇敬毛主席。他那篇《论持久战》不仅为国人照亮抗战的希望,也为他个人指明思想的归途。

吴仲禧深知吴石的为人,也清楚他这些年的不如意,因此决定争取他。

最终,经过多年的交流与争取,吴石终于在年同意向我党提供情报信息。

吴仲禧之所以能在解放战争时期获得“华中剿总作战态势旬报”,与刘杜两人在淮海战场的部署,其背后依仗的“个人关系”都是吴石。

年6月,蒋匪帮的统治临近土崩瓦解,搞笑的是吴石竟然“高升”至国防部次长。在为多年老友带来国军在西北与西南部署军队的信息后,吴石带着对新中国的憧憬,踏上前往宝岛台湾的航船。

台湾地小,出事无法周旋,前往台湾潜伏当真是卧底于虎穴龙潭。

吴仲禧本不忍老友赴险,但吴石淡然说:

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今只是恨自己觉悟的太晚,为新中国做的贡献太少。此去台湾,希望能弥补这个遗憾。

日后,吴石固然成为我党在台湾卧底的最高级别情报员,但吴仲禧脑中的吴石还是在码头与自己依依惜别的模样,坚毅不屈、慨然赴险。

年,因为叛徒的出卖,吴石在台湾就义。

结语

感念与多年的友情,年,时年88岁的吴仲禧在临终前写下《回忆吴石烈士》,寄托哀思。

万里江山此乾坤,浪花淘尽英雄身。敬那些隐形的守护者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