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看病的误区毁了孩子一生
原创:弼臣儿医刘路遥(屈指描太极)
一次和一位“海淀家长”聊天,这位海淀家长同时也是某海淀名校的老师。当时的话题是:“老师最怕什么样的家长?”
除了各种蛮不讲理的家长之外,她还提到一种家长非常让老师头痛,就是一来学校就说:“老师,教育方面我们什么也不懂,孩子就交给您了!”我很意外,她接着解释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这个家长跟老师这么说话,可能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上学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小孩是在学校,但家长依然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家长和小孩子自己三方面配合的结果。
她还说:“这就像你们看病,开了药和医嘱但是病人拒不执行,这个病是看不好的……教育这件事也不是一维的,老师主要关心学生在学校是不是安全、成绩是不是可以过得去,家长才是孩子教育和人生规划的第一个导师……”
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医生和患者相互配合的过程,对于儿科疾病尤其如此,因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更需要家长的细致观察和配合。
在与诸多家长接触过程当中,有两种常见的看病误区让小孩子的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影响儿童的终生……
1、不愿意面对和正视儿童的疾病
我早年在社区上班,周边有一些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也常常来看病,当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平素比较相熟的患者家是山西某地的,自己在北京打工,农村结婚很早他很快抱上了孙子,但这个小孩不过每次测听力都不理想。出于对我的信任他们来找我帮忙看看,我本人并不是儿科出身早年对儿科也不是很了解。查了一些资料之后答应帮他“看看”,发现在这个小孩的身后即便搞出很大动静,他依然是自顾自地玩耍。
我觉得这已经很明确了,孩子听力有问题!便建议他们去专科就诊,但感觉他们并没有当回事。之后我便考研上医院,直到去年突然发现小孩的医院耳鼻喉科门口出现,便简单地聊了几句——原来当时他们“自己觉得孩子没事”并没有去规范治疗,也没有听从医生建议尽快配置助听器,错过了最佳学语言的时期,直至小孩子要上学家长才着急了,这次来北京就诊就是为了配助听器和进行言语训练的……
他们在看到我之后竟然还多次询问:“这个病能不能先扎扎针看看?”言语之间很有抵触助听器的意思——从针灸专业而言,针刺对耳聋确实可能有些疗效,但都需要坚持很长的治疗周期,小孩上学迫在眉睫,我也只能劝他们尽快耳鼻喉科规范治疗……
2、不愿意“坚持”治疗
我见到许多家长来看病的第一句话就问:“大夫,某病您能看吗?”、“某病您能看好吗?”或者“某病怎么看能除根呐?”
提问的方式反映了思考的水平,问这种问题的家长,他孩子的病通常也不好治!
我有一个朋友家的下孩子经常犯支气管哮喘,我也曾经劝过他带孩子来治疗,他每次都问我:“你能包好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直到他老婆不堪孩子犯病之扰带来治疗,仅仅几次就控制了症状。我建议给孩子查了过敏原和慢性食物不耐受,戒断了过敏性的食物之后又给予相应的生活指导。这个小孩的支哮症状已经几年没有发作了,这个朋友埋怨我:“你怎么说不包好呐?害我们之前每年都折腾?”
我的回答是:“卖你爹妈保健品的才包好,大夫看病没有包好的!”
从内科学角度而言,真正能够说“治愈”的病只有大叶性肺炎,其他疾病只能说“可干预”。只要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人(即便这个人不是大夫或者护士)也绝不会轻易用“治愈”或者“除根”这种词语。
这种词有极大的误导性!
即便感冒这种常见疾病也无法“根除”——即这次感冒好转之后,任何医疗机构和医生都无法保证你下次不得这个病!各种过敏性鼻炎、哮喘乃至抽动障碍、癫痫等疾病现代医学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但也是可干预的!可干预的!可干预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即消除症状之后再配合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或者日常调理等方式改善身体体质,让症状不再发生使疾病不影响日常生活。
此时往往可以宣告这个疾病“临床治愈”——就是各种症状已经消失了,疾病本身已经不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或经过治疗明显的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我们日常所面对的绝大多数疾病,都只能做到“临床治愈”。
对于儿童而言,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临床治愈”依然需要家长和儿童注意日常保健才能让疾病不复发或者少复发。某些疾病从表面上看可以达到“治愈”、“除根儿”的效果,但必须依靠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许多家长却经常因为医生“没有肯定的答复”而放弃治疗,或者觉得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免疫力强了”身体就好了——实际有些病症应该在儿童上幼儿园或者学龄前尽可能干预,上学之后就不至于让“看病”和“犯病”影响儿童的学业。
说明说明
1、本人是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中医师,主要擅长领域涉及中医导引按跷术身体结构维护、成人及儿童推拿治疗、中西整合功能医学干预变态反应性疾病、妇科内分泌治疗等;
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