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
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珍爱生命,远离心梗,好好读文章。
今天的文章与生命安全有关,希望都用不到,但还是了解一下。主要内容如下:
1、猝死现象年轻化了吗?
2、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猝死前的一些征兆是什么?
4、遇到危机情况,如何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
年,近两周以来,接连发生青年猝死事件,很是令人揪心。1月1日,25岁的孙侨潞,《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因心肌梗死不幸死亡;1月4日,23岁PDD女员工,深夜下班回家路上猝死;1月6日,27岁时尚女博主,在飞机上因心脏骤停不幸离世;对不起,今天的文章会让你们看到一些赤裸裸的带着“死亡”的字眼,可能会有些许沉重。如果,把“死亡”当作哲学议题来讨论,它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因为它的对立面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怎么活着”的选择。而这种非正常年龄的自然疾病死亡事件,被作为社会议题范畴来讨论时,就如被迫直面残酷现实和真相一样,令人唏嘘又无奈。当然,它也同样让我们警醒和深思。
01.
猝死年轻化了吗?
首先,什么是猝死?简单的说,就是突然死亡。根据世卫组织(WHO)的定义,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就叫猝死。这个“短时间”就是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目前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世卫的定义是6小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是1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而猝死又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非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一般包括:癫痫、脑出血、哮喘、中暑、过敏性休克等等,数量相对较少。在《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报告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猝死的占比如下:第一,心源性猝死,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青年人多见,31~63周岁为心源性猝死高峰;第二,肺源性猝死(21.63%),0~3周岁多见;第三,脑源性猝死(9.21%),3~15周岁多见。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铭谈论到:年轻人发生急性心梗的比例确实存在增加趋势。而且,近期接连发生的几起猝死事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有些令人震惊。因为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之前由于雌性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急性心梗的发病率相比男性还是低很多,发病高峰期也相对男性更为延后。北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杨进刚副主任医师解释到年轻人诱发心梗猝死的原因:首先,由于年轻人对心梗的症状不了解,一旦发病,想不到是心脏的问题。其次,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往往有一定的诱因,如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而发生意外后,常常认为可能是劳累、饮酒导致的,所以不能及时就医。再次,由于没有慢性冠心病的基础,年轻人往往没有侧枝循环对心脏加以保护。所以,综上可见,猝死现象年轻化确实有因可循。年轻人不能再以年轻为由不管不顾地消耗自己了。如今社会火热讨论的词:““、”内卷“、“打工人”,都可以说明年轻人的现状。如果不得不卷入这个漩涡,那就想办法适应社会环境和调整自己的心态,讨论它们的同时,也警醒自己。
02.
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猝死的因素有多种,如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晚睡、抽烟酗酒、暴饮暴食。还有常常被忽视的季节性变化因素。而根据《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是情绪激动(25.66%)和劳累(24.53%)。那接下来,就都说说这些因素都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变化的。
1、情绪激动
当情绪不稳定,处于愤怒的过程中时,人就可能引发一种心碎综合征的疾病,有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发生急性改变。心跳会加快、血压会升高,心肌耗氧量将增加,容易诱发心梗,更严重的可引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脑血管也同样会受到威胁。《欧洲心脏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2小时,中风风险会增加3倍。至少从预防猝死而言,保持情绪稳定,懂得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缺乏与孩子斗智斗勇经验的家长们注意了,辅导娃写作业时,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呀。如果你经常被自家娃气反,请继续往下看......情绪管理小技巧:①深呼吸法当自己的情绪大幅波动时,深呼吸三次。每次慢慢吸气5秒,慢慢呼气5秒,连续进行三次。②数数法当自己的情绪大幅波动时,心里默默数数,从1数到10。如果情绪还没有得到平复,就重新从1数到。③敲击手背法当自己的情绪大幅波动时,用一只手轻轻敲击另外一只手的手背30次,每次1秒。④镜子法随身携带一面小镜子,每当自己的情绪大幅波动时,掏出小镜子看一看自己的面部表情。⑤转移注意力法当自己的情绪大幅波动时,把视线从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环境移开,例如看看窗外的景色。上面这些小技巧,见势不妙就练练,自己学会了,也好教教孩子。
2、过度劳累
如果长期过度劳累,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我们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中,身体会疲劳,同时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状态,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时心脏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把血液压打入到已经变细的血管中,血管也要承受高压、高速血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久而久之,心脏和血管都会遭受极大的伤害。并且,临床发现很多猝死的人,都曾经历过高强度工作状态。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因此,在工作中或学习中,要注意放轻松,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你看文章看累了,果断关掉!走开!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听首歌,发个呆,再回来继续看......3、不良习惯①熬夜熬夜似乎是年轻人的专长,据调查显示,90%年轻人的猝死都与熬夜有关。早上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答——问:熬夜为什么能预防老年痴呆?答:因为它让你活不到老年。咦~突然有一种:闪电??????直击灵*的感觉!长期熬夜,导致睡眠不足,确实对人的身体伤害很大。根据研究显示,睡眠在6.5-7.4小时的人群,死亡率最低。而低于4.5或高于9.5个小时,死亡率会倍增。而且,睡眠质量和时间与多种炎症、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各种健康问题之间有着显著关联。其实,有些事,可以早一点做;有些事,只需多一点简单的坚持,问题就不容易找到你。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凡事要防范于未然,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后才想办法解决。从今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吧!②酗酒酗酒伤身都知道,但还是大有人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或喝酒后处于低温环境,着凉后,容易使心率加快,心肌缺氧,持续严重的心肌缺血会引起心肌坏死,导致急性心梗或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加大了心脏骤停、猝死的概率。还有就是,喝酒后呕吐物堵塞气管,也有导致猝死的风险。你知道最新的研究表明,安全的饮酒剂量是多少吗?答案是:!!!没错!不留一点余地,不喝才最安全。③吸烟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人在吸烟的时候,心脏的心率和血压升高,同时心肌收缩,容易血栓,因此心脏会缺氧,诱使冠心病发作。而中国每年因冠心病而心源性猝死的约41万人。所以,请不抽烟的人远离正在抽烟的人,请抽烟的人保重......④暴饮暴食过度饮食会引起肥胖和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这三种病极易引发心脏和血管问题,从而有导致猝死的风险。所以,如果你是个爱吃的怕死*,还等什么呢?你看看,都是你喜欢干的事情,冒着生命危险都在干,可还成!戒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很多风险。为了好好活着,就不得不舍弃一些喜欢。4、季节影响为什么季节会引发猝死风险?多项研究显示,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要高于春秋季。冬天,天气骤然变冷,人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血管会收缩,血压上升,心脏负荷会增加。每年12月-2月的死亡率较高。夏天,气温持续上升,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可能出现缺血缺氧反应,加上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度上升、循环受阻,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季节交替时天气不稳定,温差较大,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增大犯病危险。所以,气温过低,气温过高,季节交替,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在这些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要注意——适量运动,但不要过度!
03.
猝死前,有哪些征兆呢?
除了对照以上风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如果能尽早留意到猝死前的征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有心脏病的人,包括急性心梗的人,得过心梗的人,有心衰的人,有心肌病的人,平时有过严重心律失常的人,重症心肌炎的人。如果有这些心脏疾病,要警惕,需要用一些药,甚至需要放置一些仪器来预防猝死。其次,没有心脏病的人出现猝死,比较常见的就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年轻人。但有时候他可能会出现前驱症状,比如说头晕,浑身没劲,最近感冒发烧等。运动性的猝死也比较常见,尤其是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时出现类似的症状,也要引起警惕。因此,在生活中,预防意外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感觉疲劳乏力、没有胃口、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不佳、健忘第二阶段:易心慌头晕、持续心跳过快、肠胃不适、免疫力下降第三阶段:胸闷或胸痛反复发作、心悸、呼吸困难第四阶段:心跳突然加剧、胸口剧烈地压榨式疼痛、大量出汗第五阶段: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生命会走向终结……能预防当然最好,但如果意外不幸发生,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也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正确的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器(AED)的规范使用,大家很有必要了解。有研究明确表明,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若能够在4分钟内接受心肺复苏,成功挽救生命的可能性达30%;超过4分钟,患者就会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存活的可能性基本为0。所以,如遇紧急情况,请把握这*金4分种——叫叫CABD。详细操作如下图:更详细操作,请查看今天的同期推送——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最后的最后,做个思想的巨人吧,让行动的巨人住进我们的潜意识里去。“口号”喊起来——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暴饮暴食注意劳逸结合争取早睡早起远离抽烟酗酒警惕季节变化......
参考文献|《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插图|图虫创意、央视网、网络
感谢大家倾情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