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丹痧中医辩证论治第二千六百五十七期 [复制链接]

1#


  丹痧是一种由痧*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腐烂,全身布满鲜红皮疹,疹后皮肤脱屑为特征。丹痧之称始见于清.顾玉峰《痧喉经验阐解》一书。丹者,取其疹色红赤如丹;痧者沙也,形容疹点琐碎如沙粒。以皮疹“红晕如尘沙”、“成片如云头突起”为特征而命名。在此之前及以后,尚有“烂喉痧”、“喉痧”、“烂喉丹痧”、“疫喉痧”等名称。属瘟*范畴。


  西医学称此病为猩红热,它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肾炎等。


  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2—8岁儿童多发,6个月内婴极少发病,具有强烈传染性。近年来发病以轻型病例为主,病死率已从解放前的15%下降到解放后的0.5%。


  关于丹痧何时传入我国,在我国何时最早发病,目前尚无确切资料考证。有人认为《金匮要略》记载的“阳*”病,即是本病,但所描述的症状“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亦不甚相符。在中医文献中关于本病较明确的记载见于清代叶天士的医案,在《临证指南医案·疫》中描述了丹痧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治疗大法。如“朱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

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清代以来丹痧流行甚为猖獗,论述颇多。《疫喉痧疹辨正》:“夫疫喉痧疹,在昔未有专名,方书中均附于温疫、温*之内。”程镜宇《痧喉阐义》提出“盖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太阴气分者则烂喉,并入阳明血分者则发痧。”在治疗方面,《吴医汇讲·祖鸿范》:“夫丹痧一症……解表清热,各有所宜,治之得当,愈不移时,治之失宜,祸生反掌,无非宣散、宣清之两途也。……再此痊愈后,每有四肢酸痛,难以屈伸之状,盖由火烁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陈静岩《疫痧草》说:“发热邪欲达也,宜疏达之,以有汗为吉,无汗为凶。”又说:“得汗虽吉,然汗后必得痧点渐足,喉痧渐退为吉。若不得汗,疫*内郁,痧点无自可达。若一味疏达,则更无汗,痧隐,喉烂甚,而神机呆,往往不治。”实为经验之谈。这也说明清代对丹痧的病因证治的认识已臻完善。


  

一、病因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痧*疫疠之邪。此*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是一种温*,或称阳*,常秉时令不正之气、寒温不调和机体脆弱之机,由口鼻而入侵袭人体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为产红疹*素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致,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侵入人体。它在咽喉引起炎症反应,而使咽峡部和扁桃体红肿,且有脓性渗出。细菌产生的红疹*素和外*素进入血循环,出现全身*血症及皮肤微血管弥漫性充血,形成片状或点状红色斑疹。


  二、病理


  痧*疫疠之邪自口鼻而入,首侵肺卫,故初起见肺卫表证。继而疫*化火入里,炽盛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疫火上攻则咽喉肿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热*外泄,则皮疹发于肌腠之间.由于疫火热*炽盛,由气分(阳明胃)而窜入营分,表现为气营两燔,故症见壮热烦渴,皮疹如丹,成片成斑。严重者热闭心包,引动肝风,而出现神昏抽搐。后期热伤阴液,表现为肺胃阴伤之证。如失治误治,邪热久稽,余*留滞,可致变证:热*留滞筋脉关节,则致关节肿痛;留滞心络耗伤气阴,则致心悸胸闷;留滞三焦,影响肺脾胃功能失调,则致水肿尿血。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乳蛾患者接触史。


  2.根据起病急骤、发热、咽喉红肿、典型皮疹(疹点琐碎如沙粒,疹色红赤如丹,成片成斑)、杨梅舌及疹退后脱皮屑等特征可诊断。若不典型病例,需行临床观察,并结合细菌培养进行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数增多,高于12×/L,中性粒细胞增高,达0.7—0.9。


  (2)细菌分离取鼻咽拭子或伤口脓液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3)尿常规本病后期导致肾脏损害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急性肾炎的尿液变化。


  二、鉴别诊断


  丹痧是以发疹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故应与麻疹、风痧、奶麻等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1.麻疹是由外感麻*引起的一种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较高,伴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约3日出现暗赤红疹,逐渐密布全身,似如麻点,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2.风痧开始即有发热,但热势不高,当天或次日全身出现细小淡红色疹点,不似丹痧之疹色鲜红如丹,经过2—3天自然消失,疹后无色素沉着。


  3.奶麻发于婴儿时期,起病急,持续高热3—4天,热退后皮肤才出现红色小丘疹是其特征,疹退后迅速康复,皮肤亦不留下痕迹。


  


  


  一、证候辨别


  1.辨轻重顺逆证丹痧若痧色红润,痧点外达,发热有汗,说明邪*可从汗解,此为轻证、顺证。正如丁甘仁有“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之说。若壮热无汗,痧隐不透伴神昏,喉烂气秽,多为疫*内闭,属重证。若痧虽透,色紫夹有瘀点,伴神昏谵妄,为*火极盛内陷,属逆证。若痧后发热稽留不退,为余邪未尽,或已产生变证。


  2.辨卫气营血证


  本病属温病范畴,可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进行辨证,但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往往卫分证未已,气营(血)分证已现,故临床上应灵活掌握。邪在肺卫,其中发热恶寒,丹痧隐隐,咽喉红肿热痛为特征。邪*化火入里进入气分,则恶寒已罢,以热势增高,疹赤咽烂,烦渴为主证。若邪*已成燎原之势,本证乃气营两燔,既有壮热烦渴之气分证候,又有嗜睡神萎,痧疹赤红如丹之营血分证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有邪陷心肝之变。


  二、治疗原则


  丹痧的治疗,通常可按卫气营血4个阶段进行分证论治。但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卫气同病,气营同病,故治疗上应以清泄邪*为基本原则。初起邪侵肺卫,治以清凉透表,清热利咽;痧*入里,*在气营,治以清气凉营,泻火解*为主;病久伤阴,又宜养阴清热,润喉生津。若有变证,邪*内陷心肝者,宜凉肝清心,镇惊熄风。痧后若见水肿者,佐以清利之品。 


  [邪郁肺卫]发热恶寒,继之高热头痛,无汗面赤,咽喉红肿疼痛,或伴呕吐腹痛,皮肤潮红,丹痧隐现,点如锦纹,舌质红,舌苔白而干或薄*,脉浮数有力。本病为痧*疫邪初犯肺卫,肺卫气机失和而致,其发热恶寒头痛、舌苔白干或薄*、脉浮数等症,与一般温病的初发症状相同,但丹痧病又见咽喉红肿疼痛、丹痧隐现、皮肤潮红、舌红如朱等症,则与一般温病初起相异。


  [治法]宣肺透邪 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 组成:葛根、蝉蜕、荆芥、浮萍、射干、马勃、牛蒡子、桔梗、豆鼓、连翘、竹茹、僵蚕、甘草等。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胸闷心烦者加郁金、藿香、佩兰、竹叶等;咽痛甚者加山豆根、玄参。


  此证以表为主者,应辛凉解表使邪从汗泄,*随痧出,勿早施苦寒之品,而致痧*内陷。若疫*之邪在表未解,里热重者,症见热重寒轻,咽喉疼痛赤烂,丹疹显露,舌红苔*等,治应表里双解,疏解清化并进,可选清咽栀豉汤加减治疗。


  


  [*炽气营]壮热烦躁,口渴引饮,面赤汗出,咽喉红肿,甚者糜烂,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红晕如斑,见疹一~二天舌质红有刺,苔*,三~四天后舌绛有刺,状如杨莓,脉数有力。本证为痧*疫邪化火入里,邪入气营,气营两燔,邪*已成燎原之势,既有气分热盛之壮热、烦渴、汗出等症,又见热入营血之嗜睡、痧疹密布、红色如丹等症,此为本证的辨证要点。若病情发展,邪*内陷,可见神昏、抽搐等邪陷心肝之证。


  [治法]清气凉营 泻火解*


  [方药]清瘟败*饮加减 组成:生石膏(先煎)、生地、水牛角(先煎)、连翘、栀子、*连、*芩、知母、丹皮、赤芍、芦根、薄荷、玄参、甘草等。壮热无汗,痧疹布而不透,可去*连、石膏,加浮萍、淡豆豉以表散透邪;壮热甚者,加寒水石、柴胡;便秘,苔糙,咽喉糜烂,口气秽臭者,加生大*、玄明粉以通腑泄火。邪*内陷心肝者,若高热抽搐,可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若神昏烦躁谵语,皮疹紫红色暗,宜用清营汤合紫雪丹,或安宫牛*丸内服,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本证*在气营是丹痧的极期,此时*火炽盛,病势极重,常需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余*损心]低热不退,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本证为*火耗伤气阴,余邪未尽而致,多见于病程后期,以心气虚,心血不足.阴液亏耗的证候表现为主,如心悸胸闷、多汗神疲、低热不退等。


  [治法]益气养阴 清热宁心炙


  [方药]甘草汤加减 组成: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膏(先煎)、柏子仁、桂枝、五味子、竹叶、知母等。若发热不退加青蒿、银柴胡、鳖甲;口渴甚加芦根、天花粉、沙参;胸闷者加全瓜蒌、枳壳;肢节痛加木瓜、伸筋藤、鸡血藤等。


  


  [疹后伤阴]午后低热,唇口干燥,痧疹消退,皮肤脱屑,咽痛减轻,干咳无痰,纳食呆滞,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本证为热病后,阴液耗伤之证。伤阴是病机关键。一派阴虚内热之象是辨证要点,以肺胃阴虚为主。


  [治法]养阴生津 清热利咽


  [方药]清咽养荣汤加减 组成:西洋参或沙参、生地、麦冬、天冬、天花粉、白芍、知母、玄参、茯苓、甘草等。若低热不解者,.加银柴胡、鳖甲、地骨皮等,食欲不振加扁豆、麦芽、佛手,大便干结加火麻仁。


  本证治疗要抓住阴虚这一关键,阴液不复则余热难退,热不退则阴愈亏。阴虚内热宜用甘寒之品,忌辛寒之品化燥伤阴。


  若后期产生水肿尿血、关节肿痛等变证,参阅有关章节处理。


  


  


  一、单方验方


  1.板蓝根或穿心莲,每日15g,水煎分3次服。可作防治.


  2.蒲公英或鸟蔹莓,每日30g,水煎,每日、1剂,连服7日。


  3.银花煎汤,或山豆根、夏枯草、松果茶、嫩菊叶、薄荷适量,煎汤漱口。用于咽喉疼痛者。


  4.*连制成%浓缩煎液,配为10%*连糖浆。1—4.岁,每次5ml,4--.-10岁以上,每次15ml,每日3,--,4次口服。


  二、药物外治


  1.咽喉肿痛腐烂可用锡类散、珠*散、玉钥匙散吹喉,每日2"-3次。


  2.颌下、颈部肿者,可局部敷冲和膏或紫金锭。


  三、针灸疗法.


  1.发热咽痛,针刺风池、天柱、合谷、油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每次选穴2—3个,用泻法。每,日1次。


  2.咽喉疼痛属实热者,以大肠、肺、胃经穴位为主.可选。①少商或商阳或委中。三棱针针刺出血,②翳风、合谷,⑧少商、尺泽、合谷。咽喉疼痛属阴虚者,以肾经穴位为主,针刺太溪、照海、鱼际。便秘加丰隆。


  四、西医疗法


  首选青霉素肌肉注射,7—10天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重型病例应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并发休克者应抗休克治疗。停用抗生素治疗后再做咽拭子培养,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患儿及疑似病人均应隔离治疗6—7天,至症状消退,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时,可解除隔离。已接触患儿的健康者,需检疫观察1z天。密切接触的带菌者,亦应隔离,可用青霉素治疗或服药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分泌物应严格消*处理;流行季节应减少儿童集会,.不到公共场所。提倡戴口罩O对病室及公共场所,应予空气消*,可用食醋熏蒸。


  3.保护易感儿、在流行期间,对易感儿可用1:0*连素液喷喉。共7一10天。也可用*芩lOg,每日水煎分3次13服,连用3天。对曾患肾炎及风湿热的密切接触者,应用长效青霉素。


  二、护理


  1.急性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3周,热降时也不宜过多活动,以防并发症发生。居室应安静,空气流动新鲜,定时消*。


  2.饮食调养方面,发热时宜进流质饮食,供给足够的水分与热量,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咽部肿痛甚者,宜多次少量饮清凉饮料(果汁等),并可用温盐水漱VI,保护口腔粘膜.


  3.注意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感染,脱屑期间沐浴时,水温宜低,并可加入少量油类(如液体石蜡或炉甘石洗剂等),以减少痒感.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证治》:“阳*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喉痧证治概要》:“烂喉丹痧,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反温,春寒犹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证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卫)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疠郁于内,蒸腾肺胃二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痧也。”


  《疫痧草》:“兄发痧而豫使弟服药,盍若兄发痧而使弟他居之为妙乎?”


  《疡医心得·论烂喉丹痧》:“天行疫疠,长幼传染,外从口鼻而入,内从肺胃而发……。”


  


  


  关于丹痧的研究,目前报道主要集中于本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包括辨证施治和选方用药。大多根据病理的进展,分初、中、后期或卫、气、营、血证治疗。现归纳如下:初期邪在肺卫,以肺卫表证为主,治以宣肺透邪,清热解表,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解肌透痧汤、荆防败*散、普济消*饮等。中期邪在气、营、血分,若以肺胃热甚为主,治以清热解*,清气凉营,常用方剂有清瘟败*饮、凉营清气汤、*连解*汤、清心凉膈散、白虎解*汤;以热入营分为主,可用清营汤;以热入血分为主,则用犀角地*汤之类。后期为热病伤阴,以肺胃阴伤为主,治宜滋养肺胃,常用方剂有沙参麦冬汤、清咽养营汤等。


  李作森报道,辨其卫、气、营、血分,分别采用透表、清营、解*、养阴等法施治,照顾正气,选用方药。并结合针刺治疗,随证选取外金津、外玉液、大椎、三阴交等穴。同时配合冰硼散、锡类散吹喉。结果例中治愈例,显效23例,无效9例,治愈率81.5%。


  临床有许多单方验方治疗本病的报道。如陈瑞芬报道用自拟方(荆芥、防风、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草、丹参、赤芍、丹皮、栀子、板蓝根、忍冬藤、生大*)以清里发表,凉血化瘀治疗本病,疗效较为满意。此外随证加减用药,如咽喉肿痛甚者加桔梗、牛蒡子以清利咽喉;恢复期而余热未尽者可加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等养阴清热之品。”,高仲山自创喉痧汤:连翘、银花、芦根、玄参、竹茹、麦冬各15g,牛蒡子、栀子、*芩各lOg,生地20g,水煎,5小时1次,连服至痧透热解,并强调丹痧未透不宜攻下,便结重者加大*lOg,大便通即减之。可配安宫牛*丸加凉*酒调化内服,随汤药服之更佳.汤文学报道,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本病,药用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g,牛蒡子、豆豉、*芩、焦栀子各lOg,荆芥6g,薄荷、生甘草各5g,马勃4g,蒲公英30g,服至发热递退,咽痛减轻,唯周身红疹尚未隐退.则原方去荆芥、豆鼓、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鲜皮,至病情痊愈。


  中药药理研究匠明:*芩、*连、*柏、山豆根、蒲公英、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栀子、夏枯草、穿心莲等中草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也较强,故对本病具有治疗和预防功效,故临证时可根据辨证重点选用。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中医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