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习近平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组图 [复制链接]

1#

习近平:时至今日


    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组图)


严复


  开栏的话


  郭大路


  闽在东南,负山以舐海。


  《周礼·夏官》,一字以“闽”,便教中原人初读闽山之厚重,闽海之广袤;


  秦皇汉祖,挥鞭传钺,再领闽越之强悍;


  魏晋士阀,负笈南寻,入闽擘画耕读之乐土;


  盛唐五代,闽士始挥毫北上,海滨渐比邹鲁;


  宋元明清,皆有八方来朝,仰望吾闽璀璨文化;


  1840,炮声惊我奇才卓士,遂开风气之先,写尽近代史之华章;


  而今,且看海都追本溯源、绍承履践,推出“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系列报道。


  东南1月5道(海峡都市报


    宋晖/文


    包华/图)


  严复(1854—1921年)这个福州人有多牛?他曾是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校长,他的译作《天演论》以及之后的众多译作,将西方的社会学、*治学、*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是清末极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被鲁迅评价为“中国19世纪末感觉敏锐的人”。


  习近平曾两次为纪念严复论文集撰写序言,2001年时,他在为《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的序言中称,“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近日海都探访严复故居,走访文化界人士,为您讲述严复的故事。


  120年前严复的呐喊


  120年前,在官场上并不得志的严复开始用文章“呐喊”。这一年甲午战败,中国输给了做了自己一千年的学生—日本,而在此前的21年前,马尾船*学堂毕业后的严复曾在英国舰长的带领下抵达日本*港,当时的日本万人空巷,争睹大清海*风采的那一幕对于严复来说仍记忆犹新。而如今,让他痛心的不止是他在船*学堂里的同学或学生一个个战死舰船,给他留下大大的问号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因何战败,因何“大国”成了“弱国”。


  1895年,到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严复已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四篇醒世长文,严复认为无论中国传统文化多么优秀,都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必须进行启蒙,而可操作的行动严复更是提出了国家强盛不在武备,而在于心态和制度,只有人民的智、德、体强,才是国家的真强大。


  据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卢美松介绍,几乎是在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的同时,严复完成了译作《天演论》,为这个民族寻找改变做了思想的启蒙,那一年严复41岁。


  《天演论》在当时是十足的畅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副社长孙汉生说,那时候不管你看不看得懂,有钱人家都会收藏几部严复的书,据说这本书面世十多年后,已发行至30多个版本,严复一下子被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严复要用这一部译作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甲午战败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言论看来那么新鲜,也为日后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精读西学“做”出了《天演论》


  鲁迅曾对照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严复的译作《天演论》,说,“真佩服严几道‘做’了一部《天演论》。”卢美松介绍说,为什么称之为“做”?因为严复是冠赫胥黎之名(1893年出版的演讲集《进化论与伦理学》),讲的却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思想,不仅改变原意和章节,写了三十多条按语,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严复感兴趣的是进化论对中国有何意义,而不是一只青蛙如何变异,他为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做”了一个词,叫“天演”。


  因何不直译斯宾塞的著作呢?因为斯宾塞的原著太浩大了,数十万言,太过复杂,而当时的中国已等不及他翻译了。而日后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也就是现在的《社会学研究》),严复花了6年时间。严复翻译这部著作想说的是民智、民力、民德是如何结合的,以图国之富强。


  “误打误撞”成思想启蒙大师


  严复13岁考入马尾船*学堂,为何没有成为管带或者海*将领,而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启蒙大师?


  据福建师大教授王岗峰介绍,严复进船*学堂完全是迫不得已的。他父亲是个很有名的乡间医生,给病人看病染了霍乱去世了,没钱读私塾的严复只好被送去船*学堂,因为那里不收学费的,还会发些生活补贴。在那里读了5年书后,23岁的严复又作为优秀毕业生被选派留英深造,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学院,异国的生活给严复太大的冲击,也让少年严复时时做着东西方的比较,思考西洋为何强大、富强。


  在那里严复遇到了让他一生奉为老师的郭嵩焘,当时郭已是60多岁的老臣,他是首任驻英公使,与左宗棠都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他把清*府只购买大炮洋舰而轻*教、法律看作是舍本逐末,他赞严复“西洋学术精深”,故而没让他上船实习,而是让他继续在学校学习。呆了两年后,1879年,严复回到马尾船*学堂任教。


  四次落榜转而译书


  40岁不到,严复就当上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但他仍未得功名。严复也不免“流俗”,前后参加了四次科考,最后一次落榜已是40岁。而在这之后的一年,中国甲午海战战败。


  45岁时,严复决定“专心译书,不问他事”,在他看来这是“开民智”的途径。卢美松介绍说,在《天演论》之后,他又翻译了8部重要著作,将西方因何而强和富的秘密,介绍给了中国。


  孙汉生说,他的《原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讲的是利己,利己能激发人的潜能、以致富强。这与“家天下”,讲克己、服从纲常多么的格格不入,而之后他把论《论自由》译做《群己权界论》,这时提西方*治的人越来越多,他就是要告诉国人自由不是随随便便,若不在规则之内,“天赋人权”也只是口号。到了《法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他想告诉中国人中国可以有另一种选择,给老百姓自由平等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力。严复关注这个国家的出发点都在于人。


  寻访


  严复故居景少人罕至


  福州盖山阳岐村,这里是“正宗”的严复故居(三坊七巷内的严复故居是他晚年居住处,住了不过一年多他便去世了)。近日,海都前往探访。如今的阳岐村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如果不是有熟悉的人带着,很难打听到严复故居在哪。村里很安静,老人和孩子悠闲地晒着太阳,问壮年人去哪了,回答说“进城打工了”!


  离这不远就是福州市海峡奥体中心。严复故居附近的午桥上刻着的“古迹午桥”和两棵大榕树足见岁月的痕迹,然而桥下的河水被污染得很厉害。严复居住的老宅内还住着两户人家,在院外遇到一位80多岁的严姓依伯,他说不想搬,这里风水好,出过严复。故居还是明末清初的老房子,比较完整,只是偶尔漏雨。除了院门口立着“严复故居”的石碑外,院内面貌和寻常百姓家并没什么区别。


  从这走不多远就可以到严氏宗祠,这里也不常对外开放。经过允许走进祠堂,内陈列着介绍严复事迹的宣传板。但可观看的东西极其有限,5分钟足以看完。宗祠的工作人员称严复的后人基本都迁出了福州,去年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时曾有过一次大型的活动。


  而严复墓地则离村子稍远,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严复和他的原配夫人合葬之地,石碑上刻着“惟适之安”,意思是“唯有这个地方才可以安眠”。除了一座墓,和葱葱的古树,几无可观赏的景致。而前些年说要建的“严复公园”还在建设中,据工作人员说,将来会并入湾边公园,建成“名人公园”。

严复


  开栏的话


  郭大路


  闽在东南,负山以舐海。


  《周礼·夏官》,一字以“闽”,便教中原人初读闽山之厚重,闽海之广袤;


  秦皇汉祖,挥鞭传钺,再领闽越之强悍;


  魏晋士阀,负笈南寻,入闽擘画耕读之乐土;


  盛唐五代,闽士始挥毫北上,海滨渐比邹鲁;


  宋元明清,皆有八方来朝,仰望吾闽璀璨文化;


  1840,炮声惊我奇才卓士,遂开风气之先,写尽近代史之华章;


  而今,且看海都追本溯源、绍承履践,推出“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系列报道。


  东南1月5道(海峡都市报


    宋晖/文


    包华/图)


  严复(1854—1921年)这个福州人有多牛?他曾是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校长,他的译作《天演论》以及之后的众多译作,将西方的社会学、*治学、*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是清末极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被鲁迅评价为“中国19世纪末感觉敏锐的人”。


  习近平曾两次为纪念严复论文集撰写序言,2001年时,他在为《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的序言中称,“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近日海都探访严复故居,走访文化界人士,为您讲述严复的故事。


  120年前严复的呐喊


  120年前,在官场上并不得志的严复开始用文章“呐喊”。这一年甲午战败,中国输给了做了自己一千年的学生—日本,而在此前的21年前,马尾船*学堂毕业后的严复曾在英国舰长的带领下抵达日本*港,当时的日本万人空巷,争睹大清海*风采的那一幕对于严复来说仍记忆犹新。而如今,让他痛心的不止是他在船*学堂里的同学或学生一个个战死舰船,给他留下大大的问号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因何战败,因何“大国”成了“弱国”。


  1895年,到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严复已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四篇醒世长文,严复认为无论中国传统文化多么优秀,都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必须进行启蒙,而可操作的行动严复更是提出了国家强盛不在武备,而在于心态和制度,只有人民的智、德、体强,才是国家的真强大。


  据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卢美松介绍,几乎是在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的同时,严复完成了译作《天演论》,为这个民族寻找改变做了思想的启蒙,那一年严复41岁。


  《天演论》在当时是十足的畅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副社长孙汉生说,那时候不管你看不看得懂,有钱人家都会收藏几部严复的书,据说这本书面世十多年后,已发行至30多个版本,严复一下子被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严复要用这一部译作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甲午战败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言论看来那么新鲜,也为日后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精读西学“做”出了《天演论》


  鲁迅曾对照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严复的译作《天演论》,说,“真佩服严几道‘做’了一部《天演论》。”卢美松介绍说,为什么称之为“做”?因为严复是冠赫胥黎之名(1893年出版的演讲集《进化论与伦理学》),讲的却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思想,不仅改变原意和章节,写了三十多条按语,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严复感兴趣的是进化论对中国有何意义,而不是一只青蛙如何变异,他为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做”了一个词,叫“天演”。


  因何不直译斯宾塞的著作呢?因为斯宾塞的原著太浩大了,数十万言,太过复杂,而当时的中国已等不及他翻译了。而日后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也就是现在的《社会学研究》),严复花了6年时间。严复翻译这部著作想说的是民智、民力、民德是如何结合的,以图国之富强。


  “误打误撞”成思想启蒙大师


  严复13岁考入马尾船*学堂,为何没有成为管带或者海*将领,而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启蒙大师?


  据福建师大教授王岗峰介绍,严复进船*学堂完全是迫不得已的。他父亲是个很有名的乡间医生,给病人看病染了霍乱去世了,没钱读私塾的严复只好被送去船*学堂,因为那里不收学费的,还会发些生活补贴。在那里读了5年书后,23岁的严复又作为优秀毕业生被选派留英深造,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学院,异国的生活给严复太大的冲击,也让少年严复时时做着东西方的比较,思考西洋为何强大、富强。


  在那里严复遇到了让他一生奉为老师的郭嵩焘,当时郭已是60多岁的老臣,他是首任驻英公使,与左宗棠都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他把清*府只购买大炮洋舰而轻*教、法律看作是舍本逐末,他赞严复“西洋学术精深”,故而没让他上船实习,而是让他继续在学校学习。呆了两年后,1879年,严复回到马尾船*学堂任教。


  四次落榜转而译书


  40岁不到,严复就当上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但他仍未得功名。严复也不免“流俗”,前后参加了四次科考,最后一次落榜已是40岁。而在这之后的一年,中国甲午海战战败。


  45岁时,严复决定“专心译书,不问他事”,在他看来这是“开民智”的途径。卢美松介绍说,在《天演论》之后,他又翻译了8部重要著作,将西方因何而强和富的秘密,介绍给了中国。


  孙汉生说,他的《原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讲的是利己,利己能激发人的潜能、以致富强。这与“家天下”,讲克己、服从纲常多么的格格不入,而之后他把论《论自由》译做《群己权界论》,这时提西方*治的人越来越多,他就是要告诉国人自由不是随随便便,若不在规则之内,“天赋人权”也只是口号。到了《法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他想告诉中国人中国可以有另一种选择,给老百姓自由平等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力。严复关注这个国家的出发点都在于人。


  寻访


  严复故居景少人罕至


  福州盖山阳岐村,这里是“正宗”的严复故居(三坊七巷内的严复故居是他晚年居住处,住了不过一年多他便去世了)。近日,海都前往探访。如今的阳岐村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如果不是有熟悉的人带着,很难打听到严复故居在哪。村里很安静,老人和孩子悠闲地晒着太阳,问壮年人去哪了,回答说“进城打工了”!


  离这不远就是福州市海峡奥体中心。严复故居附近的午桥上刻着的“古迹午桥”和两棵大榕树足见岁月的痕迹,然而桥下的河水被污染得很厉害。严复居住的老宅内还住着两户人家,在院外遇到一位80多岁的严姓依伯,他说不想搬,这里风水好,出过严复。故居还是明末清初的老房子,比较完整,只是偶尔漏雨。除了院门口立着“严复故居”的石碑外,院内面貌和寻常百姓家并没什么区别。


  从这走不多远就可以到严氏宗祠,这里也不常对外开放。经过允许走进祠堂,内陈列着介绍严复事迹的宣传板。但可观看的东西极其有限,5分钟足以看完。宗祠的工作人员称严复的后人基本都迁出了福州,去年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时曾有过一次大型的活动。


  而严复墓地则离村子稍远,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严复和他的原配夫人合葬之地,石碑上刻着“惟适之安”,意思是“唯有这个地方才可以安眠”。除了一座墓,和葱葱的古树,几无可观赏的景致。而前些年说要建的“严复公园”还在建设中,据工作人员说,将来会并入湾边公园,建成“名人公园”。


  作者:宋晖


    包华


    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