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彤心飞传JACC不同阶段心肌炎的室性 [复制链接]

1#

心肌病属于较为严重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导致其发病原因与感染、缺血、内分泌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患者病情,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进展性心力衰竭症状,严重威胁患者正常生命安全。

心肌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

一、从心肌病病情的轻重来看

、轻度心肌病患者

此类患者通常并没有较为显著的特异性病症,通常只有在自己感冒或感染的情况下,偶尔能发现有心律不齐的情况出现,或者是在做心电图时,能发现几个波段出现异常。但对于小部分身体较为敏感的患者,则会出现无力、疲乏、食欲不振等情况,稍微严重一点还会有心悸、胸闷气短的病症,但通常如果注意休息和感冒、感染治疗,其相关症状都会消失。

2、中度心肌炎患者

这个阶段的患者相较于轻度来说,大部分患者只多了头晕、心悸、多汗、面色苍白等情况,只有极少数患者会表现出充血性心力衰竭、疲劳无力感等症状,但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可能还会感觉到自己前胸疼痛,类似心绞痛一样,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腹痛、关节痛的病症。如果这时患者能及时控制病情,绝大多数都能在治疗一年左右痊愈,如果任其发展,还会导致慢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病症出现。

3、重度心肌炎患者

这个阶段的患者较为少见,其大部分都属于爆发性的,患者发病时间较为迅速,通常在几小时到数天内会表现出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症状,其主要特征以极度地疲乏无力、腹痛、头晕为主,年龄较大的患者还会感觉到胸口出现压迫感,而年龄较小的患者,还会有咳血性泡沫样痰气喘的症状出现。对于这类患者如果能及时抢救,其大部分预后都是相对较好的。

二、从不同心肌病类型来看

、扩张型心肌病

患者特征以心脏扩大为主,这种类型患者发病相对缓慢,通常在发病初期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表现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乏力、全心衰竭的症状,严重的还有腹水、浮肿、肝大等情况出现。

2、肥厚型心肌病

患者特征以心室肌肥厚为主,尤其是室间隔出现不对称性肥厚,此类病症相对发展缓慢,患者在早期表现会有心悸、乏力的情况出现,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的症状。

3、限制型心肌病

患者特征以心肌僵硬、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主,其发病也相对缓慢,早期会有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出现,其晚期也会表现为心力衰竭。

无论是属于哪种情况的患者,平时在治疗期间,都要严格预防能诱使心绞痛的病因出现,比如长时间劳累、突然提取重物、情绪异常波动幅度达、寒冷刺激等,因为这些都会直接对患者的心脏产生刺激,从而造成心肌病病情的加重,或者引起更严重的心脏疾病。

#健康乐享官##家庭医生超能团#

参考资料:

、《正确认识心肌病的症状及如何治疗!》心脏病特效治疗7月9日

2、《认识心肌病,从了解心肌病的症状开始!》好朋友心脏健康-07-05

如果粉丝朋友有更多健康问题,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家医君会尽快为您解答。

想了解更多心肌病相关的资讯,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2#

有不少心肌炎病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患病一年多里,心脏早搏不能消失,还会心悸心慌、胸前区不适、疲劳乏力,并伴有心绪不宁、睡眠不好。其实,心肌炎这个疾病主要由病菌、病*感染引起,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治疗不彻底,往往会遗留后遗症,约有一半患者会发生心脏早搏,而且在感冒后早搏的情况会复发甚至增多。


  在心肌炎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强调休息,患病早期安静卧床休息3月以上,可使心率、血压等下降,这是控制心脏负荷过度最好的办法;其次要清淡饮食,避免肥甘厚腻和辛辣燥热刺激食物;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愁思虑;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中医治疗心肌炎及心肌炎后遗的心脏早搏要以辩证为基础,临床证型有热*侵心、心脾两虚、脾虚肝郁、阴虚火旺、气虚血淤等。另外,心肌炎后遗的心脏早搏患者以心气(阴阳)亏虚为主,兼夹肝郁气滞。这是由于病*侵袭心肌,导致心肌受损,心气亏耗,心阴心阳不足,从而令患者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闷、疲劳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


  如果患病时间较长,且病情反复,很容易让“心病”引及肝气不舒,进而可致肝气郁滞。患者常出现心绪不宁、烦躁,睡眠失调或月经不调等症。而肝气失去疏泄,情绪忧愁焦虑或恐惧,又会导致病情恢复缓慢。因此,中医治疗时既要补心气,补益心之阴阳,又要调肝气,舒畅肝的气机,可收到好的疗效。

专家简介

罗杰,副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擅长:中医中药结合治疗各类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病具有独到的见解,治疗经验丰富,深受广大病员好评。

 中国中医药学会成都分会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针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专业兼职教授。曾受到CCTV-4《中华医药》、CCTV-2《生财有道》栏目专访。主持开展市级科研,获成都市科技局科技证书,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别让不懂脊骨神经医学知识耽误了您》。

咨询方式

-或-转

或zq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