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别推荐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复制链接]

1#

6个时段,警惕心梗高发

为全身供血的心脏,看似功能强大,实则十分脆弱。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曾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人数为2.9亿,估计每天心血管病死亡人,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美国迈阿密大学心脏学专家亚瑟·盖斯顿根据经验和研究总结出“心脏最脆弱的6个时段”。在此基础上,生命君采访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教授戚文航,教你强心护心。

1

暴饮暴食后

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脏负担。

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太多脂肪,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建议:每餐七八分饱,控制肥肉、动物内脏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的食物;如饱餐后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跳加速等不适,医院排查心脏问题。

2

用力排便时

用力排便时屏气,腹壁肌和膈肌会强烈收缩,使腹压升高,于是引起血压骤升,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猝死。

建议:即使大便干燥难排,也不要过于用力,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应对;平时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果蔬和粗粮,多喝水、适量运动。

3

剧烈运动时

适当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马力全开,每次收缩时多打出几倍的血液到全身,易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导致心脏病突发。

建议: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最好别参加竞技性运动;运动时心率不要超过靶心率(40岁以下用减年龄,40岁以上用减年龄),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为宜;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坐下休息。

4

压力大、精神紧张时

心脏健康和心理、精神状态联系密切。工作压力大、心情紧张时,神经系统受到干扰,便会影响心脏的工作状态。

一个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换成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就可能出现胸口难受、突发心脏病等问题。

建议:人们应该学会释放压力,及时把烦恼、怨气等不良因素发泄出来;心情紧张时,自然站立,闭上双眼,做深呼吸,有助放松身心。

5

每天早上6点至12点

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多位心脏病发作患者的数据,发现早上6点至中午12点这一时段的病人数量最多,且病情更为严重。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也指出,早上心脏病发作风险比其他时间高40%。究其原因在于,早晨起床后,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

建议:晨起后动作最好轻柔、缓慢,还要及时补水。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看是否需要在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以更好地控制第二天清晨的血压。

6

每年11月到来年3月

国际多项研究发现,以季节来看,冬天(通常是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且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7%。

原因在于,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心脏负荷。加上室外温差很大,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建议:外出时应该做好保暖,着重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即使回到温暖的室内也不能急着脱掉衣帽,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小心!这些疾病也有“魔*时刻”

除了人体的“发动机”心脏,有一些疾病也偏爱某个时段高发,值得警惕。

慢性荨麻疹:晚上7点~11点

医院皮肤科对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此病多在夜间发作,且集中在晚上7点~11点。

研究人员分析,这一时段,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相对较少,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降低,于是引发荨麻疹。

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赵作涛表示,疾病可能还与人们回到家中,注意力集中到皮疹上,越抓越痒有关。

专家建议

慢性荨麻疹患者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适当延长服药时间,不能症状缓解就停;根据发作时间,选合理时间用药,有助控制病情发作。

急性胆囊炎:晚上8点~10点

晚上8点~10点的急诊中,常会遇到急性胆囊炎患者。患者大都突发不适,表现为右上腹绞痛,并渐渐放射至右肩背疼痛,且伴发低热。

专家表示,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段发病,和晚餐吃得过于油腻有关。

半数急性胆囊炎病人患有胆囊结石,当饮食定时定量、比较清淡时,人即使患有胆囊结石,胆汁也会正常分泌和输送;可一旦吃太多肥肉等油腻食物,或吃得太撑,便会刺激胆囊大量分泌胆汁,并向外排出,此时,胆囊中的结石就有可能被推至胆囊颈部,或嵌顿至胆囊管内,甚至掉入胆总管,导致绞痛和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

专家建议

查出胆囊结石的人,饮食上最好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清淡为主,严格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肥肉、油炸食品要少吃;尤其注意晚餐别吃得太晚太丰盛。

痛风:凌晨1点~3点

美国研究发现,夜间发生急性痛风的概率比白天高了近一倍。

痛风多是肝经湿热,夜间1点~3点是肝经开穴运行的时间,此时肝脏奋起、疏泄排*、正邪交争,容易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尤其是作为肝经循行关节的第一跖趾关节。

专家建议

由于痛风症状夜间明显,一般建议晚饭后再吃止痛药。痛风患者要多喝水,床头应放个水杯,以便晚上口渴时随时饮用。睡觉时最好注意保温,脚部等肢体远端切忌贪凉。

哮喘:清晨4点~6点

英国肺脏协会胸科专家尼克·布洛姆普顿博士调查发现,76%的哮喘患者表示,病情会在夜间加重,并导致多次夜醒。英国研究还发现,清晨4点~6点是哮喘高发时段,发作率是其他时间的倍。

专家建议

哮喘患者应多留意夜间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比如更改药物吸入剂量和吸入时间。

值得提醒的是,睡眠时体温下降0.7摄氏度即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哮喘发作。

睡在恒定的温暖环境中可明显降低夜间哮喘发作风险;增加室内湿度,或睡前喝杯白开水,有预防哮喘的作用;定期清洁居室也很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