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防治
春、夏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6岁以下幼儿为高发人群。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幼儿园是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传染疫情很容易传播,因此,一定要注意做好卫生预防工作。
疱疹性咽峡炎防治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小婴儿因咽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引起。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发病特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所致,好发于春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病程表现: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5.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症状严重,发病期间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鉴别
治疗及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相应的疫苗,关键要做好预防工作: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居室多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孩子被褥及玩具要定期清洗消*。
?6月龄-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71灭活疫苗(但请注意,不同疫苗产品的适种年龄略有不同),预防由EV71病*所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水痘的防治
什么是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可伴发热,体温38℃以上,头痛、咽痛等卡他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炎等并发症。好发季节在初冬至严冬季节;易感对象主要为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及部分成人;水痘传染性强,学校等集体单位一旦发生水痘,易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形成多例感染发病。
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预防
1.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一般不少于2周,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接种水痘疫苗:用水痘减*活疫苗,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儿童。
手足口病的防治
1.什么是手口足病?
这是一种发生在小年龄托班小班(4岁以内)幼儿多见的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传染病,年长儿及成人也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在托幼机构内容易发生流行。
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手足口病的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
厌食及低热(38度),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处。四肢,尤以手足部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数量多少不定。病程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发展很快,痊愈后不留疤,不痒不痛,不流脓,成簇状出现个别患者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可通过鼻涕、唾液、粪便、共用玩具等传染。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既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菌者的鼻和咽喉分泌物及粪便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是多少?
一般为3~6天,平均4天。
手足口病患儿多久可来幼儿园?
病程通常二周左右,愈后良好,到幼儿的疱疹全部干燥结痂,到医院取得医生的痊愈证明即可返园。
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幼儿要医学观察多久
7天(5~10天)
发生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手口足病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有发烧进行退热,服
用板兰根冲剂,清热解*口服液,桂林西瓜霜口腔治疗溃疡。幼儿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多洗手保持清洁,饮食上可以吃些绿豆薏苡仁粥,或是山药米仁赤豆粥,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利湿的作用。
手足口病的预防办法有那些?
1.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饭前便后肥皂流动水洗手。
2.在疾病流行时,请大家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机会。
3.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彻底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总之: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要挑食偏食,多吃蔬菜水果。勤洗手,多运动多户外活动晒太阳。
4.幼儿园内加强晨间检查及早发现手口足病做好早隔离早报告早预防。
5.对家长早做健康教育。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可通过唾液飞沫,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持医生返园证明方可回幼儿园。
家长寄语
幼儿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细心照料,幼儿的身心健康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用心呵护幼儿让他们安全度夏一起陪伴幼儿茁壮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