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疾病预防开学后孩子们为什么频频生病还 [复制链接]

1#

9月开学季已经过半,

喜送神兽们归笼的家长们

又添了新的烦恼:

这个月份,孩子们频频生病,

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每年9月,各大中小学、幼儿园都相继开学,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这就容易给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条件,故开学后1-2周是传染病高发期;再加上部分学生不适应新环境、新节奏,而患上种种“开学病”。这时,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就医。

其实呢,

从疾控君专业角度建议:

事先防治更重要。

一呼吸道相关传染性疾病

新冠肺炎大流行时期,针对新冠疫情各校幼托机构都已做出了相应的防控预案,但是人群密集的校园里,其他呼吸道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也是需要师生、家长都要高度重视的。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人的鼻腔、咽、喉部是肺呼吸前端通道,称作上呼吸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感冒,多数是由病*引起,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冒的一种,是由流感病*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尤其好发于小儿、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

预防建议

①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流行季节前(9-12月)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②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积极指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适当开展户外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猪头疯”。它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流行性腮腺炎病*侵犯了口腔中的腮腺而导致嘴巴变大。多发于4-15岁的儿童青少年,尤其在5-9岁的人群中最为多见,易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引起暴发流行。

预防建议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主要还是靠接种疫苗,避免人群聚集和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有一定作用。此疾病可以对未接种过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早期筛查。

腺病*感染

由腺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结膜、泌尿道和淋巴结。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约半数患者为隐性感染。接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传染,接触患者3-

7天发病。病*由呼吸道和眼结膜分泌物、粪便及尿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预防建议

①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消*、物品专用。

②对于易感人群注意保护性隔离,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管理,避免过度劳累。

二肠道传染性疾病

初秋季节天气依然比较炎热,食物上的病菌仍然可以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素,因此,学生们一旦不注意饮食卫生,消化道的传染病就很容易在他们之间发生。

诺如病*胃肠炎

诺如病*是一种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的RNA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排*时间长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诺如病*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常被称为“冬季呕吐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

预防建议

①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

②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喝开水,吃熟食,不食不干净、无证的食品;

③在秋冬季腹泻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减少病*感染的机会;

④多吃新鲜蔬果,多元化饮食;增强锻炼,改善体质。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和肠道病*71型(EV71)最常见该病主要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传播。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预防建议

①学校一旦发现发热伴有皮疹的孩子,应立即送诊并对其接触过的物品及时消*。

②确诊手足口病患者要居家隔离至病程2周后。

③对6月至5岁以下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方法。

来源:无锡疾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