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在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气最盛。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遵循“三避”“三忌”“三宜”“五秘诀”可以将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延年益寿。
三避
→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因此,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注意降温。
→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一方面,要远离潮湿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利湿的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食物祛湿。
→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四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最后,要注意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三忌
→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夏日里,很多人贪食冷饮,但如果频繁地进食各种冷冻饮品。
寒凉食物,会损害脾胃和心脏,导致体内寒湿加重,*素堆积,身体免疫力下降,脸上也容易生暗疮、长色斑。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是喜欢吃咸的人,咸味引茶入肾,更易患病。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少饮为宜。
→忌冷水洗浴
夏至时节,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最好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
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否则会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夏季虽天气炎热,但不适合冷水洗浴。因为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产生疾病。
因此,夏季提倡温水洗澡。
→忌夜晚卧凉
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
因此,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
三宜
→宜多吃苦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苦夏”。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以比平时适当的晚睡和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午睡醒后,还可以活动活动,洗洗脸,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宜清晨傍晚运动
夏日运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此时天气较凉爽。地点宜在河湖边、公园等空气清新处,但不宜做剧烈运动。
外出时尽量以棉质透气吸汗的浅色衣服为主,同时需注意防晒,必要时可随身备些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物品。
五秘诀
《*帝内经》记载:“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夏季高温最易上火,祛除火气,有下面五个小秘诀!
蜂蜜
每天用温水冲一杯蜂蜜水,可以滋阴润肺,凉拌西红柿,好吃不上火。
苦荞麦
苦荞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夏季可以多喝苦荞麦茶。
鸭肉
鸭肉可以止咳化痰,适合在夏季实用。体内有热、食欲不振的人可以适当吃点鸭肉。
莲子
莲子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莲子,煮粥或糖水都可以放入莲子,莲子绿豆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百合
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清肺止咳的作用。百合粥,清炒百合都适合在夏季食用。
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