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处暑将至,阳气收敛,阴气将盛,疾病易乘虚 [复制链接]

1#

立秋后,末伏最后十天也渐渐走到尾声,炎热的天气还未完全褪去,下周我们又将迎来下一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这意味着暑热将止,秋凉也将要登场了。

处暑中的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炎热的夏天结束了,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不仅是热气下降,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正是夏秋交换之际,养生的朋友们要注意了:处暑将至,阳气收敛,阴气将盛,疾病易乘虚而入,这3宜3忌要知道。

一、宜多睡一小时

处暑将至,天气又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可做些调整以适应变化。有人调侃,春困秋乏夏打盹,又是一个睡觉的好时机。

《*帝内经》中说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这夏秋转换之际,专家说应该每天多睡一个小时,但是这多睡的一个小时也是有讲究的,可不是让人偷睡懒觉来的。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是要保证好子午觉的质量,只有睡眠充足,人的精气神才会好。

晚上的时候早点入睡,不要晚于11点,这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之首,有利于养阴;午间12-13点是交感神经最疲乏之时,睡上半小时的高质量午觉,可以缓解秋乏,也可以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若是老年人,睡好子午觉还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二、宜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会逐渐明显,很多地方雨水渐少,空气开始干燥。我们都知道秋燥最是容易伤肺,因此专家建议这个时节应该多喝水,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饮食上也要有所调整。

入口的饮食宜以滋阴润肺为主,可以吃些蜂蜜、银耳、百合、梨、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品,缓解秋燥容易引起的不适。

三、宜养心

落叶悲秋,秋季总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很多感性的人更是如此,季节转换与天气变化难免让人感到心烦气躁、易暴躁不安。有些人还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健忘等情绪。因此,养心安神是这个时期的保健重点。

当感觉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候可以找点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可以做些感兴趣的事情来放松身心,或者适当进行些运动。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

处暑三忌

一、忌饮食辛辣油腻

处暑之时,饮食上这几点要注意:食酸不食辛,食瘦不食肥。《*帝内经》中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

秋主燥,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咳嗽少痰的问题,因此,饮食上应以可以生津止渴的食物来达到养肺的目的,比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若是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胡椒、生蒜、大葱等,反而更助秋燥,加重对肺的损伤。

食瘦不食肥,这里的“肥”指的是脂肪过多油腻的食物,天气转凉,此时可以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瘦肉、豆制品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不可饮食过于油腻,容易加重肠胃负担,而且若是糖尿病患者,脂肪摄入过多,可能会热量过剩,引起发胖的问题。

二、忌晚睡贪凉

处暑时节,气温已在渐渐转凉,但热意还未完全褪去,若是气温并没有难以忍受,选择少开空调多开窗,让空气流动起来。特别是睡觉的时候更应注意不要熬夜贪凉,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夜晚贪凉容易受寒感冒。

三、忌露肚脐

人们都懂寒从脚下起的道理,养生先养脚,却往往忽视了肚脐的重要性,天气转凉了还露肚脐,要小心寒气从肚脐处入侵身体。

要知道肚脐部位的表皮是很薄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是护理不好肚脐部位,寒气直冲肠胃,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的症状,时间一长小腹部位积聚寒气,女性可能会出现体寒痛经等问题。

虽然很多人都不喜夏季的炎热,但是迎来秋季的寒凉时许多注意事项都不可忽视,季节变换,养生的时机要把握好,这3宜3忌早知道早好。

每天一点养生小知识,想要了解更多养生知识的朋友,点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