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正式公布年各院系博士生招生说明,又一年考博季的序幕被缓缓拉开。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犹记得去年考博季,严峻的形势让不少人直呼:卷疯了!知乎相关问题下甚至有人不无悲观地预测道:「今年确确实实是历年来考博最难的一年,但也会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最简单的一年!」
果不其然,这句话应验了。
考博难,难于上青天
近年来,博士招生一改过去「小而精」的模式,走上大扩招的发展道路。
6月,一组数据在知乎上刷了屏: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年9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或将达到56万-57万之间。触目惊心的数字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们,喊了很多年的「考博热」,真的来了!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但如今的考博热,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乍看之下,扩招给了有志读博的同学更多机会,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考博的人数也在攀升。尤其是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选择出国读博的人明显减少,考博市场的供求关系更加不平衡,这就直接加剧了考博的竞争。
这种情况甚至蔓延到了双非院校,知乎上就有江西某高校的同学表示,今年学校博士招40个左右,申请人数却将近......
图片来源:知乎网友
除此以外,博士招生制度的改革也让科研汪们的考博之路难上加难。随着申请考核制全面普及,高校们更倾向对考生过往6~7年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核,从基础知识到学术成果,从理论框架到研究方法,一个都不落下。
今年考博季刚开始,就有很多人被联系导师这个环节难倒了。当信心满满地给导师发邮件后,得到的却是模棱两可的客套话,甚至是石沉大海。
图片来源:微博
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在微博的相关话题下,充斥着同学们的吐槽,发了几十封套瓷邮件已然是常态,有同学甚至表示发了上百封邮件才拿到3个面试机会......
图片来源:微博
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即使有幸得到导师的口头答应,可这才是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个挑战,后续的复试依然困难重重。
竞争的加剧直接让考博复试化身修罗场,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不光要有拿得出手的高分SCI,还要在综合能力上好好PK一番,可以说是高手过招,招招致命。甚至即便老板想要你,还不一定能考得上,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都有可能把你刷下来。
在卷成这样的考博大环境下想要上岸,谈何容易?
读博难,不止毕业难
对纠结读博的同学来说,在内卷浪潮面前,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冷静对待,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就扎入了考博的千*万马之中。
可能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上岸后才愕然发现,读博的难,要远高过考博。
毕业难题,是摆在所有在读博士生们面前的一座大山。近年来,博士生的未正常毕业率越来越高。
2年至9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60%左右徘徊,年起,中国博士生未正常毕业率就稳居60%以上,其后波动中小幅增长,如今已经来到了吓人的66%。
图片来源:网易数读
面对如此高的延期毕业率,年教育部出台*策表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更是让很多快头秃的在学博士感到头皮发麻,稍有不慎就要被分流制度制裁。
在读博士们,可远不止毕业这一桩烦心事。
搞科研的日常充斥着枯燥与负面情绪,极其消磨心性:读论文、找方向、做实验、采数据、分析数据、提出新观点、推翻新观点,如此循环往复......再加上还有论文发表的硬性指标在身后时刻催命,可谓是压力山大。
去年,中科院针对内部1万多名科研汪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触目惊心,受访科研汪们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长多达61.95小时,长时间的工作倦怠导致近1/4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超过半数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
点击链接查看:科研人中1/4抑郁,1/2焦虑!中科院内部大型调查结果公布
与科研压力形成巨大反差的,则是博士生们微薄的补助。
前段时间,财大气粗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出最高13万/年的博士工资,这个消息不知道馋哭了多少科研汪。但这种土豪毕竟是少数,每年5万元以内的补助依旧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甚至部分高校每月只有区区~0元。
按国内普通学制来算,大部分人的博士生涯一般在25-30岁之间,都这把年纪了还要苦哈哈地等着每月那点补贴吃饭,真是有够心酸的。
就业难,毕业仍是韭菜
即使顺利熬过毕业,就业时你依然会发现,拿着博士学历找工作也并非高枕无忧,被人当韭菜割的事儿可是一点没少~
博士大扩招以后,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同步增加,年博士毕业生数刚刚6万出头,2年后就直达6.62万人!
可是高校、研究机构所能提供的学术岗位毕竟有限,随着就业行情转入卖方市场,有恃无恐的高校们骚操作也多了起来。
图片来源:软科
有的高校玩起「非升即走」的套路,6年招聘多人直接赢麻;有的高校招聘博士时,先画饼再掀桌,人才补助一分别想拿到;更有高校直接「卸磨杀驴」,把不愿续聘的博士调去做保洁......
近年来,这种杀鸡取卵的事情越来越多,高校们无情收割年轻博士韭菜,非常令人无奈。
进入高校任职太难,进入「非学术」就业市场便很成了多人的选择,去与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同台竞技,角逐同一个饭碗。这样的选择看似稳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非学术」就业市场的风险,一点也不比高校少。过去几年,去深圳中学当老师是不少名校博士的选择,毕竟那里是真金白银的给钱,据传年薪能达到50万。可就是这种令人羡慕嫉妒恨的神仙岗位也翻车了,今年3月传来深圳教师薪资待遇大幅度缩水的消息——年薪降到15万左右,直接腰斩。
图片来源:知乎
并且博士学历还意味着某种反向「学历歧视」,在部分用人单位眼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待遇要求却很高的博士群体并没有太高的性价比。
如今的就业环境对超长学制下好不容易熬过毕业的博士生而言,并不友好。再加上青春年华已逝,年龄劣势凸显,背负着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压力的博士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写在最后
到底要不要读博,向来是个冷暖自知的问题。
内卷浪潮下,从考博到读博再到就业,这一路布满了荆棘,倘若真选择了这条路,注定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忍受超乎超乎常人的寂寞。
希望每一位有志科研的同学,能走完这条崎岖的读博之路,实现心中的科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