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太阳系当中,恒星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大质量天体。
和行星不同,恒星的质量是整个星系运转的关键所在,就好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
所有的行星加起来质量体积还不到它的百分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对太阳的探索和研究就成为科学界非常重要的科研项目。
但遗憾的是由于恒星“炽热”的物理属性,让科学家试图发射近距离太空探测器进行勘测变得极为困难。
截止到今天,全人类只有一个探测器能够穿过太阳的“日冕层”进行实地观察。
那就是美国NASA在年发射并在年穿越“阿尔文临界面”的太阳探测器“帕克”。
该科研设备的研制非常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太阳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辐星体”,而且会爆发强烈的耀斑向太空激射大量电磁射线,这对于人造卫星或者太空探测器来说是非常致命的风险。
即便是能够利用科学手段规避辐射冲击,太阳日冕层多万度的高温也足以“融化一切”。
虽然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如此辉煌的科学成就不是中科院主导研究,多少让我们心里有点不甘。
尽管我们在去年10月就发射了第一颗“实验性”太阳科技探测卫星“羲和号”,可是跟“帕克探测器”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关于这一点中科院的相关科研人士也在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后续的科研规划也相继出台。
似乎是感受到中国科学进步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外某科研团队居然捏造了“太阳日冕层数据”并声称:“探测太阳比想象中更艰难和危险,我们的科学家没有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即便成功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数据”。
这种说法多少有点想让我们知难而退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近距离的勘测太阳就真的没有危险或者一定会有收获。
只不过科学的真理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得到的,我们岂能因为困难和风险而放弃科学研究?
如果畏惧失败、恐惧宇宙,那么人类科学怎么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所以面对这样的“阻碍”中科院相关负责人也霸气的回应:“中国将在年10月发射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这颗新卫星的名字”。
如今距离发射只剩下短短3个月。
根据中科院有关科研人士的说法,新卫星的调试和各项参数均处于“待发状态”,随时可以携带我们的科研梦直冲太阳“追上帕克探测器”。
不仅如此,本次卫星发射还携带了各种精密的科学仪器(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硬X射线成像仪等)用来记录和回传太阳的各项观测数据。
届时我国还将向全世界科学家共享这些宝贵的勘测数据,希望以此来促进全人类的科学发展。
等我们的太阳探测卫星成功发射以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可以独立实现勘测太阳的科技大国,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第三个国家可以跟进。
加上年正好处于太阳活跃期的第25个周期中,可以预见我们将会取得非常丰硕的科研成果。
说不定还可以揭开太阳日冕层“高温的秘密”,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明年的诺贝尔奖就要被我们收入囊中了。
毕竟距离太阳核心最远的日冕层温度远高于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
如今卫星发射在即,中科院还特意在7月11号——7月24号期间向全社会征集本次太阳卫星的名字,“羲和号”、“祝融号”和“夸父”都已经有了对应的科研项目,所以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一起来我们中国的第一颗“太阳卫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它带着我们的科研梦奔赴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