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胃与肾关系甚为密切,并反映了热病病变程度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在治疗方面,也往往相互照应。
胃与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邪热亢盛于胃而耗伤胃阴及进而消灼肾阴。
阳明腑实,肾阴又亏,其表现除腑实见症外,还有咽干口燥唇裂,舌红而干甚,或神倦欲眠等;
当此之际,虽可用承气之类急泻存阴,以救少阴之消,然肾阴亏虚已极,若单凭攻下,已不足以救少阴之液,必须攻下与滋阴复合使用,一面攻下存阴,一面滋肾救液,方为善法。
如因循迟疑,迨至肾液枯涸,多有难以挽回者。正如吴鞠通所说:“阳明太实者死”,因之不可拘于“阳明无死证”之说。
在热病过程中,若胃热亢炽,或久羁不解,往往有伤及肾阴之虞,尤其是素体肾阴亏虚者,病变更易传至肾,此时多可在清泻阳明之热,滋养胃阴的同时,酌加咸寒之品如生地、玄参、龟板之类以顾护肾液,此即叶天士所说的“先安未受邪之地”。
在湿热性温病中,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在湿热化燥化火后,也可见阳明热盛或胃阴耗伤之证,其后亦可深入下焦而耗及肾阴。
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同时也可耗伤阳气,或因滥用苦寒等,亦可造成脾胃阳气不足,甚至出现寒湿之象。
治疗当从温化入手,脾胃阳虚,也就进一步发展而出现脾肾阳虚,治法上除了顾护脾胃之阳外,还须顾护肾之阳气。
总之,在热病中胃与肾的关系具有由胃及肾、从轻至重、自浅入深的病变特点,了解此病理变化的重要规律,对指导热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