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时,《纽约无人是客》这本书仅从名字上便足够吸引我。
因纽约的英文为“NewYork”,还因为这座城市容纳接受了不少匆匆打马而过,为梦拼搏的年轻人,“纽约客”一词便由此诞生,但作者沈辛成却说,在这座城里,没有人是过客,仿佛暗语着,这座城是他的心之归处。
无疑,纽约是一座典型的“大城市”。可能由于个人观念不同,面对所谓的大城市,我总能窥见繁华背后的冷清,拥挤,心酸,故而印象不佳。但这本书又被称为“一本37.5℃的博物馆地图”,我向来是各种博物馆的爱好者,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在一份“博物馆地图”里,把冰冷的大城市赋予温度,将这本书升温成37.5℃,如此一来,我和这本书,就此确定了一段缘分。
“三十七度是人的体温,零点五度是纽约让人发的烧。”
下笔时,我心里一直揣着纽约给我的这份感觉:发烧的时候,人其实是病着的,但是有时候却并不觉得。你觉得身子很轻,你觉得脸上暖洋洋的,即使偶尔觉得冷,也不是恶寒,而是像天气想把你拱向什么人的怀里。”
这是作者在序中的原话,像是对37.5℃的官方解释,也是他对纽约的温存印象。
书的大部分笔墨都附着在博物馆上,各种主题,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像是美国文化的立体解释和最好代表。
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家,谈及博物馆,肯定会多多少少讲到美国背后的历史。
一提及历史,好似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沉闷生硬,遥远而不可及,但在这本书中,沈辛成讲述的语气轻松如老友聊天,更何况与历史故事相伴的,是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故事,如此相融汇,美国的历史与文化都变得生动起来,有烟火气的真实,比起一些专业叙述的研究史册,这本书读起来再舒适不过,对于那些想真正了解美国文化和纽约生活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比起美国文化,我更偏爱欧洲的味道。在此之前,我对纽约不甚了解,只将它和金融、繁华一类的词语挂钩,好似它是西装式精英的群集之地,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再光鲜亮丽不过,也曾啧啧称赞过它民主自由的氛围,自主游行的勇气。可我到底未曾亲自踏入这座城,所有的一切,仅仅凭借我不知何处而来的虚无想象,就此为纽约贴上了虚浮的标签。
《纽约无人是客》却告诉我,这里的确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华人区或黑人区的拥挤小巷,是充满污渍的道路隐藏在离摩天大楼不远的一个拐角,这里的确民主自由,种族主义和政治正确却有些敏感,一场游行可能会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因为需要保持民主,连建立引水工程一事也可以被拖得效率极低,不能满足眼前之需。
他并没有在抱怨什么,这只是他的真实经历,仅此而已。一座城如同一个人,能被珍重放置在心上的,绝对不会只依靠着美好但浮于空中的幻想,接受一座城,也要接受这座城里的不完美的真实。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太喜欢凭借想象,给从未去过,从未体验过的城市贴上标签。读完之后,我逐渐懂得,如果你根本没有和一座城市好好接触过,又何来的印象与标签?正因为接触过,有一段生活是在这里展开过,城市和故事相伴而生,这座城才会有了真正的意义,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里。
沈辛成居住在纽约的那几年里,发生了不少的事情,有痛失亲人,耳朵变聋的磨难,也有收获挚友的温存,好与坏的故事都在纽约上演了。其实好像也无谓好与坏,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的组成部分,由一座城市见证了,我们便与这座城有了共同的记忆。
一座城市,如果空空荡荡,不曾存下些有关于你的东西,所谓的资源、机遇和条件再好,也不是属于你的那座城,为了这样的城交付心思去奔赴,获得的东西从来不会让人心安。
每个人对每座城都有自我独特的记忆方式,《纽约无人是客》也并不是纽约的固定印象,它只是作者的纽约。
每座城都会随着你在移动,在变化,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标签和印象,你选择留下什么,这座城就因为什么而熠熠生光,从此充满温存,记挂于你心中,不敢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