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穴(ěrhéliàoxue)
取穴方法:
耳和髎穴位于人体的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穴位解析:
1)禾髎。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而得名。(《腧穴临证指要》一书的本穴名称为“耳和髎”,本书将其改为“禾髎”。)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禾髎名解。
附注: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的交会穴。
禾髎穴意义: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冷。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主治疾病:
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肿,鼻准肿痛,口渴。
〖人体穴位配伍〗配养老穴、完骨穴治耳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
丝竹空穴(sīzhúkōnɡxue)
别名:巨窌穴,目窌穴
丝竹空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眉梢凹陷处。
丝竹空。丝竹,古指弦乐器,八音之一,此指气血的运行有如声音飘然而至。空,空虚也。丝竹空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
在眉梢凹陷处。
1.目赤肿痛,眼睑瞤动;
2.头痛,齿痛;
3.癫狂痫。
现代常用于在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结膜炎等。
配瞳子髎、睛明、攒竹主治目赤肿痛;
配太阳、外关主治偏头痛;
配足通谷、太冲主治癫痫。
按摩:丝竹空穴有疏通经气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细胞代谢功能,消除眼周皱纹,同时按摩此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按摩时应轻重适当,以有酸胀感为宜。
天池穴(tiānshixue)
别名:天会穴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舌顶上腭,是炼道的基本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
舌抵上腭打坐
人的上腭有两个小窝,称为“天池”,修炼的真气会从此处外泄,需要用舌顶住。还有个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顶上腭之后,小舌自然就打开了,喉腔扩大了,呼吸就畅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顶上腭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顶上腭,打坐一般不会昏沉,因为他呼吸空气具足,氧气具足,人昏沉的时候,就是脑血氧不足了,氧气不足就发木,一发木头就昏,神经系统失去控制了。
正确的舌抵上腭是,口中发“尔”声,舌尖所抵之处就是。
天泉穴(tiānquánxue)
别名:天温穴,天湿穴
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
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直刺0.5~0.8寸;可灸。
曲泽穴(qǔzéxue)
曲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正坐或仰卧。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
在肱二肌腱的尺侧,深层有旋前圆肌,肱肌;布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动静脉、尺侧返动、静脉的掌侧支与尺侧下副动静脉前支构成的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本干。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返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头静脉外后方,深进肱肌。该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肌支支配该二肌。
宁心、泄热、降逆、镇惊。
主治
①心痛、心悸等心脏病证。
②胃痛、呕吐、泄泻等急性胃肠病。
③肘臂挛痛。
④热病。
⑤神志病。
⑥肘臂挛痛,臂麻手颤。
⑦头项痛,腋胁痛。
⑧瘰疬。
古代记述:伤寒温病、暑热、口干、心痛、心悸、逆气、呕吐、惊厥、身热、烦心、善摇头、咳喘、痧症、臂肘手腕不时动摇、丹*、疔疮、疖。
近人报道: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性胃肠炎、中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肘窝囊肿。
1、曲泽配内关、大陵治疗心胸痛
2、曲泽配神门、鱼际治疗呕血
3、曲泽配委中、曲池治疗高热中暑
4、曲泽配内关、中脘、足三里治疗呕吐,胃痛
5、心痛:督俞、膈俞、曲泽。
6、手臂善动:肝俞、曲泽、神门、太冲。
7、血虚口渴同施:少商、曲泽。
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等。
配内关、中脘主治呕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同时,有临床报道用艾条温和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于灸前、施灸15分钟和停灸后5分钟分别进行有关指标的测定,对心功能等参数均有改善。
郄门穴(xìménxue)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直刺0.5~1寸;可灸。
心包经郄穴。
间使穴(jiānshǐxue)
别名:*路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支沟治疟疾;
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
配水沟、太冲治癔病;
配腰奇治癫痫。
直刺0.5~1寸;可灸。
心包经经穴。
内关穴(nèiɡuānxue)
别名:阴维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3.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
4.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配大陵、神门主治失眠;
配郄门主治心痛;
配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吐泻。
1、按摩法
①、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②、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呕吐、心痛、心烦、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心胸部各种疾患、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哮喘急性发作
按揉内关可稳定情绪,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控制哮喘。
心绞痛:
当心绞痛发作时,若身边无药无针可同时用力按揉两侧内关,本法能使心绞痛很快缓解,达到力挽狂澜的目的。当然,在化险为夷之后,应该积极诊治原发病,以防再次发作甚至出现意外。
高血压
舒张期血压升高的患者,伴有头昏、头胀、头痛、项强、胸闷、胸痛等症状,用力按揉两侧内关可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从而使舒张压下降。当然,在解除燃眉之急后,应该积极诊治原发病。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钟次以上,患者自觉心悸、眩晕、头昏眼花等。按揉内关可使心率迅速下降到正常范围。
心动过缓
每分钟心率在40~60次以内,患者自觉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按揉内关同样可使心率增加到正常范围,显示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
晕车
用大拇指掐在内关穴,常能迅速缓解晕船、晕车、晕机症状。
痛经
按揉内关能缓解盆腔肌肉痉挛,起到理气活血止痛作用。
癔病、失眠、梅核气
多由情志所伤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其症状可有悲伤欲哭、心中烦乱,或失眠多梦,或不愿说话,或不思饮食,或咽中如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用力按揉内关能宁心安神、解郁除烦、和胃降逆、镇静催眠、理气化痰,可使上述病症迅速缓解。
胸胁痛
同时用力按揉两侧内关穴配合局部推拿按摩,能迅速消除局部疼痛。
恶心、呕吐、呃逆、胃肠痉挛性疼痛
用力按揉内关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从而起到和胃降逆、宽胸顺气、解痉止痛的作用,可使恶心、呕吐、呃逆、胃肠痉挛性疼痛迅速得到缓解。
眩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多因肝旺脾虚,痰湿中阻,气逆犯窍所致。用力按揉内关与天枢、太冲,可理气和胃,醒脾化湿,平肝降逆,平息头晕和目眩。
需注意的是,每次按摩内关穴的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按揉的强度应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大陵穴(dàlínɡxue)
别名:心主穴,*心穴
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属孙真人十三*穴之一,其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临床疗效早已被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大陵。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该穴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燥湿生气。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气血物质如同水土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
水湿渗流于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并生发干热水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手痉挛针刺大陵穴,有针感后,不移动针尖,在原处提插,以加强针感。
跟骨骨刺针刺大陵穴,边行针,边震跺患侧足跟,手法不宜太重。
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趾骨骨折痛时,可针刺大陵穴。针刺方法:仰掌,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取穴。交叉取穴,直刺0.3寸~0.5寸,以刺中正中神经产生针感放射到中指、食指,呈麻电感为度。
调整心功能针刺大陵、神门等,对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心冲击图的收缩波增强,经X线示波摄影,针刺前表现为左心室与主动脉峰减低变形,收缩性弯曲变斜和舒张期隆起减弱等。针刺后,左心峰增大,收缩性偏斜减弱,舒张期隆起也加大,说明针后心肌收缩加强,心脏功能改善。另有针刺大陵穴,对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有使之规则化的倾向。
劳宫穴(láoɡōnɡxue)
别名:五里穴,*路穴,掌中穴
取穴方法:
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穴位解析: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3)*路。*,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5)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附注:心包经荥穴。
劳宫穴意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较干燥。
运行规律: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燥湿。
主治疾病:
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症,口疮,口臭,鹅掌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治三消、*疸;配涌泉穴治五般痫。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