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每月一谈教你认识小昆虫胡蜂
TUhjnbcbe - 2020/11/23 20:17:00

胡蜂分布全世界。

胡蜂的别名:*蜂、马蜂、地王蜂(广西)、地龙蜂、红头蜂(云南、贵州)、大土蜂(台语);台湾大虎头蜂;中华大虎头蜂;黑腰蜂(云南、贵州)。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的丛林中。胡蜂是*蜂的一种,是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有多种,中国记载的有余种,在中国分布甚广,令人见而生畏。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色;身体乌黑发亮,有*条纹和成对的斑点。螫人很疼,但*性不如常见的大胡蜂(大胡蜂属〔Vespa〕)和小胡蜂(小胡蜂属〔Vespula〕)。蜂窝是纸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浆制成。通常较大型的蜂窝单层蜂室可有多达0多个幼虫室,用多个短柄连接在牢固的悬垂物上或上层蜂室形成圆球状。

外形特征

胡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同时,它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输卵管,即有*蜂针。成虫体多呈黑、*、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茸毛一般较短。足较长。翅发达,飞翔迅速。静止时前翅纵折,覆盖身体背面。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囊,分泌*液,*力较强。蛹为离蛹,*白色,颜色随龄期而加深。头、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显可见。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虫梭形,白色,无足。体分13节。*素和螫针:胡蜂的*素分溶血*和神经*2类,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胡蜂*刺上无*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人。

生活习性

胡蜂为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蜾蠃科的种类平时无巢,营自由生活,在产卵时,由雌蜂筑一泥室或选择合适的竹管,产卵其中,同时贮藏在捕来之后经螫刺麻醉的其他类昆虫的幼虫或蜘蛛。一室一卵,分别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虫取食所贮存的猎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后,即咬破巢口飞出。蜂群中有后蜂、职蜂(或称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区别。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交配时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天渐冷时,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于职蜂增多,蜂巢逐渐扩大。职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中国中部地区每年有3次发生高峰。秋后,巢中的雄蜂约占总数的1/3,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时期。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质。在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米则常迷途忘返。

作用用途

中国河南、山西等省采取人工辅助越冬以及人工辅助建巢和迁巢的方法,利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甚有效果,而且比较经济。在秋后捕捉雌蜂放入笼内,将笼安置在避风场所,任其抱团,到来年春季,将这些雌蜂放入田间,任其在田间周围自然筑巢。也可以在大蜂棚内提供食物、饮水和建筑材料,令其在棚内建巢。在需要时,把巢移至田间,每亩3~5巢,有蜂余头,即能基本控制鳞翅目害虫的为害。由于胡蜂有归巢习性,所以放蜂一次长期有效。其食性广,可防治多种农林害虫。

*性和中*表现

胡蜂*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被胡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和中*预防

1、轻度蜇伤:*蜂的*液是碱性的,所以应该即用酸性水冲洗。

2、中度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医院就诊。

3、在*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月一谈教你认识小昆虫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