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
防控要点需掌握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同一类肠道病*——柯萨奇病*造成的。虽然是由同一类病*引起,两个病症状也有些相似,都会在口腔里看到疱疹溃疡。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目前已知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其中肠道病*71型(EV71)和柯萨奇A16(CA16)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相关研究表明,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中,10%~30%住院病例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而脑干脑炎成为了EV71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标志性特征。发病后进展快,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识别和救治,往往会导致死亡。
由于手足口病治疗上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疫苗接种便成为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暴发流行的根本手段。
对抗“恶魔”,四条“红线”要守住
01
红线一:宝宝发烧超过三天,需及时就诊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孩子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如果患儿超过三天高烧不退,或出现浑身发软,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并发脑炎可能,需及时就诊。
02
红线二:别凑热闹,少去人多的地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所以,体弱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03
红线三:外出回家及时洗手,家长不要忽视
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都是这样要求并且执行的,对自己就难免松懈,这同样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
成人接触了手足口病*同样可能感染此病,由于成人抵抗力强等原因,没有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但是已经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了,体内已经携带了该病*并且也会向外排*,传染给孩子。
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04
有的家长说用抗生素去预防,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具有杀菌和消炎的作用,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乱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菌群混乱,无形中会延长病程,加重病痛。
妈妈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1.还有其他的预防方式吗?
注意个人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常通风,勤晒被褥都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2.要不要去看医生?
要看医生。如果你怀疑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医院就诊,请医生来帮助判断。
3.怎样让孩子舒服一点儿?
嘴巴里有水疱时会很疼,会影响进食。可以用温开水或盐开水漱口,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鼓励孩子多饮水,可以喝冰牛奶(还能补充能量);特殊时期,冰淇淋也是很推荐的哦。如果疱疹破溃,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的药物。
4.特别值得注意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症状很轻的,跟普通感冒其实差不多。但是有很小的比例会发展为重症,尤其是手足口病,会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很严重的情况。重症是无法预防的,一些很危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可能这就是手足口病让人害怕的地方。
幼儿园的预防措施
01
通风
活动室所有场所保持良好通风。
02
消*和清洗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进行清洗或消*工作(尤其是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应立即洗手。
03
勤洗手
教育指导幼儿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04
晨午晚检
每日进行晨午晚检,如发现有疑似传染病症状的幼儿,保健医生会第一时间医院就医诊断,督促疑似或确诊病儿在家隔离治疗,痊愈后,凭医院证明,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入园。幼儿若出现发热、皮疹、咽喉肿大等症状,请家长及时带幼儿就医确诊,并告知班级老师或保健医生。若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务必第一时间告知园方,并配合在家隔离治疗。待痊愈后,在当地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处开具复课证明后方可返园。
图文转自网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