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久前一次培训班现场,给一位学员精确脉诊后当场服药的效果:服药即刻打哈欠喷嚏流涕·····随后鼻炎等症状解除。
《尚书·说命篇上》“药不暝眩,厥疾勿瘳”,孟子解释为:“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后世常解释说,假使吃了药后,药性不发作,心里不难受,那么他的疾病就不会痊愈。
在中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可以见到许多记载瞑眩反应的条文。“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第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第条:“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第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微有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
月经不调停经一年患者的治疗反应
张仲景的医书传至日本后,日本的吉益东洞中医的另一本经典《药征》。对当时的医者害怕玄冥反应而不敢作为的现象,吉益东洞写到:
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今天的医者,因为害怕瞑眩,所以就不用会有有瞑眩反应的方药,对中医药太没信心之极了。然后举两例说明了医圣张仲景对瞑眩的善妙说明和处置。其中“如冒状”,就是指醉酒似的,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张仲景告诉大家这是因为中药白术附子等药将水湿等赶到病者体表,但还没能完全清除的缘故,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
吉益东洞还说:所谓无*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学人思诸。
对于瞑眩反应的机理,仲景在其书中也有解释:“阳气重故也”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对于瞑眩反应的结果,仲景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从中可知,人体疾病的发生,实质是正邪交争而使人体阴阳失和,由于人体自愈能力有限,仅靠自身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当服药物后,人体正气借助药力驱邪外出,使人体阴阳恢复平和状态之前,正邪交争反应剧烈,因此出现瞑眩反应。随着瞑眩反应的出现,患者疾病迅速好转或痊愈。
而《本能论》郭生白先生更把服药后汗吐下,归为人体本能,病邪与正气交争,出现排异反应,中医调理疾病,一般不单单是调理病人提出的病,而是全面地分析病人机体生病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修复病人的机体,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身体。因此,这样的调理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治本之法,往往疗效是神奇的。
暝眩反应貌似疾病加重的好转反应,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瞑眩的认知,涉及到医者对于医学、人体、疾病的态度问题。是尊重人体的自愈规律,顺着人体的自愈规律来呢?还是将医学凌驾于人体自愈规律之上,逆之而行呢?答案当不难选择。
又如《伤寒论》原文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病本太阳伤寒,正气抗邪于表故脉浮;邪盛机体如临大敌故紧;正气奋力抗邪表现为暂时的气有余便是火”的状态-一即发热;然人体之热欲开表,但尚处于“发之不开阶段,故身无汗。这种时候,自发出现的衄血,为邪正相持的发热无汗状态带来了转机,衄血一-红汗,看似症状加重,实则为邪提供了出路,用赵绍琴先生的话说就是“开多了不行开一点儿缝"。气血郁闭只要有一丝开泄之机,便打破了原先的僵持状态,由阴转阳,“阴阳自和"而达到自愈。
再如上第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病本太阴病,脾阳来复,出现“暴烦”,为正气郁极初伸,略有失控的表现。同时出现下利日十余行。如果不识病机根本,仅晓“随证治之”,怕是很难待其“自止"就急急用药,这样会干扰机体的正常“阴阳自和程序,使“有病不治"就可坐等来的人体正常秩序,随着“下医”之术的胡乱使用,而渐行渐远。“脾家实,腐秽当去”意即随着身体阳气、正气的恢复,身体內残留的余邪会被自发逼出体内,这种情况下,有机体整体好转作为保障,医者、患者釆取任何对症措施都不仅是画蛇添足,很多时候药过病所,会引邪深入,干扰机体自我恢复的顺序,从而使轻者重、重者死。对待患者可能出现的瞑眩反应,医者须有定力,患者更须理性。这个时候最佳的选择就是“候气来复”,静候症状之必自止"。
疾病到了某一阶段,随着正气的恢复,会出现疾病自发向愈的趋势,瞑眩作为一种看似加重的表现形式,需要医患共同重视。医者要审察病机,勿失其宜,因势利导,促其阴阳自和。患者应该明白本该“不药而愈的时候使用药物治疗只能是帮倒忙。
案例1,葛右,22岁,多囊停经激素治疗半年,停用激素2个月停经两月,刻下疲劳便溏眠差,,1,13首诊,脉诊服药治疗当场呕吐,带药回家服用仍然药后呕吐或腹泻,坚持治疗现月经正常。
古人云:“药以攻病…独峻剂能伤正气,即和平之品亦堪杀人。”
《伤寒论》第58条给大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无论如何变化,只要守住“阴阳自和”,就会出现“必自愈”的结果。
“阴阳自和″是体质的好转带来的机体平衡状态。当机体整体好转的过程中出现貌似加重的瞑眩反应,我们需要当作症状来治疗吗?
如果我们能遵从仲景指明的顺应人体自愈之道的医疗模式,医者应该做的就是:顺着发的方向,将其发的过程尽量控制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很多时候,这些看似加重的现象,是疾病在向愈,而非恶化。医者和患者都应该从本质上识别这些现象,正视这些现象,从“加重"的恐惧中摆脱出来,充分地尊重人体自愈规律,迎接自愈的最后结果。这种时候,医者应该做的是调节患者的心身,为自愈扫清障碍;积极调整,当然,具体到疾病现象的变化到底是本质上的加重?抑或减轻?还需要医者来临证查机,“察色按脉”,“别阴阳"。如果将表面上的“加重”一律视为“瞑眩”,也是有失客观的。
《內经》云:“治必求于本“。
如何理解生病?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里论述最清楚。他认为人身就是一团真阳。真阳不虚则诸邪不侵而健康无病。身体或有一处真阳不足,则阴邪自会侵入此处,以代替真阳。如此,一处阳气不足,则一处阴邪有余;多处阳不足而多处阴有余。久则阳愈亏而阴愈盛,渐进渐甚,直致不治。凡病人身上有寒气,出现面色苍白、无力、寒痛、脉沉迟等情况,都应该服用补阳方法以驱逐阴邪。
用了补阳方法后,病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其实,这些反应是治疗反应,是体内元气得到补充,其抗病排病功能增强了,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所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采用滋阴法的中医,难得出现服药反应。这是因为阳气没有鼓动起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阳气升发的自然反应。
所以说,有反应是好事情,表示身体对补充到体内的药物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可以更快地把病邪排出去。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病怎么来,它就怎么回去。
以前曾经经历过的病痛,由于西医的治疗大多是被抑制住,并没有完全痊愈,还有一些潜伏还未发作的病因也会被激发消灭调理。因此,在改善的过程中这些都会再暴露出来,时常还不止一次,必须反复的改善直到体内完全调和为止。这个排邪过程每个人的体质状态不同,难受程度不同,有些比较轻微,有些可以是是死去活来。而且年纪越大,病程越久的往往反应越大,排邪反应因此在调理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特别是服补充阳气的中药,当人体阳气充足了,就会不断地输向全身经络、脏腑。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
案例2,傅右46岁严重失眠半年,刻下倦怠萎靡,便秘。.,7月首诊,服药大汗疑惑,坚持服用当周失眠痊愈。
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
1、腹泻(有些人会腹痛)(体内废物过多)
2、疹子(过敏体质)
3、爱睡(白天也想睡),口干、口臭,
常放屁,夜睡有尿意(酸性体质)
4、排便量增加而且臭(体内废物过多)
5、身体有湿热感(经络循环较畅旺)
6、皮肤痒而后蜕皮(皮肤代谢)
7、脸上长痤疮或青春痘(依部位不同)
8、早晨起床连续打喷嚏(鼻子过敏)
9、咳痰多痰或职业伤害引起的呼吸道不适
10、感到心跳明显或心跳加速,
胸闷想深呼吸(数分钟内即消失)(心血管功能不良)
11、鼻出血血红素或红血球不足
12、头痛有沉重感,肩颈酸紧、麻木感血压高、血浓(血液品质不佳)
13、头痛、头晕血液循环不良(血液品质不佳)
14,不易入睡、睡了易醒、睡不沉精神压力大,忧虑、焦躁伴随胃肠机能不良
吐气、呕吐或白天也想睡
15、口腔内溃疡、便血
16、吐气、肺中有灼热感,食欲差,
少数人会出汗胃机能不良
17、肠胃痛甚至脸颊长痤疮胃肠溃疡
18、便秘、腹泻肠机能不良或其他器官机能低下引起
19、便血—鲜血、黑血痔疮胃肠出血
20、颜面轻微浮肿,血中蛋白质突然下降肾机能不良
21、手脚轻微浮肿、血糖突然较高胰岛素分泌不良
22、腰酸内分泌不足(以前外伤)
23、女性服用二、三个月后,有一、二个月月经量大或不规则排出多余经血
24、反映在受该内分泌影响的器官,如:甲状腺的内分泌会影响睡眠、食欲、心跳、情绪、眼球肌肉、女性月经周期及量、新陈代谢(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失调)
25、全身关节酸痛,甚至出现红斑(免疫系统失调)
26、血糖值、肝的GOP/GPT值、甲状腺T3/T4值呈现锯齿状上下而逐步趋向正常值,身体自愈力的调节,胰、肝、肾、甲状腺机能
指头目昏花,心胸烦闷的症状。
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结合我自己的临床观察,一般来说,病气大致会从下列几个途径排出。
1四肢末端:
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出邪气的地方。
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亦即邪气的出路。邪气多数是从四肢,从肌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的。排病反应时,经络内可能产生移痛反应。移痛时,病气所经过处,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
2皮肤:
阳气激活后,人体自我调节,寒气会由皮肤排出体外。皮肤排寒时,浑身冒冷汗,皮肤排湿时,大汗淋漓,甚至出粘汗。有的人,粘汗如胶水或*油,色深、异臭、极粘。排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切勿用冷水冲洗。还有的人出疹子,这也是肝内的*素以及体内的废物排出来了。
一般过敏性体质多见此类反应。
3尿液:
饮症患者,身有水肿。待任脉畅通后,水饮会从大小便中排出。
水饮排出后,水肿即退。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暑火者,尿色极*,排尿时会有尿道刺痛感,排尿后尿道刺痛感消失,此时应多饮温开水,以助排*。
4消化道:
不少病人服药后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每天去几次厕所,总觉排便不畅。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腹泻即可自然消失。这都是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胃肠道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体内太多的废物以及*素多数从大肠排出,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
腹泻时,一天之中甚至会泄近3至10次,我的一位病人甚至于一天大便15次,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但不会有疲劳感,大量腹泻后病人反而觉得异常轻松,一点儿也不累。
5呼吸道:
客于督脉以及太阳经的寒气,可能通过打喷嚏排出。如果印堂受了风寒邪气,可能通过流涕排出。
6经络肌表:
有时病人会出现周身肌肉、骨节剧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难忍。
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这是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此时阳气正在修复病灶,以全面恢复机体的正常机能。如果身体有湿热感,那也是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而旺盛的自然反应。
7孔窍:
孔窍是邪气容易侵入的途径,亦是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我们周身有不少孔窍,如眼、耳、鼻、口、下阴、肛门、尿道等等。治疗后如果忽然出现牙齿热痛,或耳内疼痛,或流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早晨醒来时眼屎很多,或腹泻,或耳内鼓荡,或耳鸣等等,都是阳气通畅后,邪气自孔窍排出的反应。
8六经顺序排邪反应:
邪深伏厥阴时,如果突然出现心慌,或口渴,或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这表示邪气自厥阴转出少阴、太阴,病根已经开始松动了。此时当加重药量,或者加服理中丸以扶太阴,或者适当多喝点水。一般来说,邪气的排出顺序是自阴而阳。具体来说,自厥阴、少阴,而至太阴。自阳明、少阳而至太阳。太阴的排出途径往往是阳明胃肠道,而太阳的排出途径则是肌表。
但也有从少阴直接至太阳排出体外的。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二者互根互转。如果少阴阳气不足之体质,一感邪气则会经常自太阳直入少阴。比如感冒、咳嗽变成心肌炎、急性肾炎的患者,都是少阴阳虚体质。
9人体突出部位亦是排邪的常见途径:
人身除躯干外,其他部位都属突出部位,如四肢、头、鼻等。机体阳气一旦充足了,就会从躯干向突出部位输送阳气,邪气则在这些部位被驱赶出体外。如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等,这是阳气充足,祛邪于外,邪气与人体本身的正气相争的自然反应。疼痛越是剧烈,则邪正相争越是剧烈,越是需要继续服药,或加大剂量,以扶助阳气,祛邪外出。
有时四肢也会出现疹子,或者疼痛,或者麻木,或者瘙痒,也都是邪气不能立足于脏腑,向四肢部位逃窜的反应。
10感情反应:
排邪时可能产生自发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语等感情反应。其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各种感情反应发生于不同的心理状态。
排病反应经历时间因人而异。一般病在经络历时最短;病在六腑历时稍长,病在五脏历时最久。
排病反应亦与病人体质相关,阳盛体质最易排*,阳虚体质最难排邪。
各种药后瞑眩反应
瞑眩反应在多久能发生
1、有的人直接产生保健效果,无瞑眩反应。
2、大部分人服用三至十日或二至三个月时发生瞑眩反应。
3、少部分人服用半小时后发生瞑眩反应。
4、持续服用后,人体会对早年受内伤处重新加以彻底消除淤血并更新组织。
持续时间:1、一般约二至五天,表示身体机能异常的时间短,或异常的情形较轻微。
2、强烈者约七至三十天,表示身体机能异常的时间较长,或异常的情形较严重。
?
如何降低或缩短瞑眩反应的不舒服感
1、对症保健,待身体自觉症状解除或大幅减轻时再改变全身性保健。
2、改为饭后服用。
3、多补充水分。
4、服用后作运动至全身发热但未流汗,加速新陈代谢。
5、少吃油炸、腌渍、刺激性食物,少吃肉。
6、就医作对症处理(如止痛、止痒),并继续保健以免前功尽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