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一、功能性胸闷(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活动性心肌炎:可有心悸、心慌、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胸闷气短等症状,应重点检查排除。
5、心血管功能紊乱:在临床上很常见,症状特点为患者自觉胸闷、气短,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常有叹息样呼吸,深呼吸或长出气后自感舒适;有时还常伴有心悸、心动过速、心前区刺痛,以及乏力、头晕、头脑不清、失眠等神经症状。症状多在精神因素后诱发或加重。也可伴有慢性咽炎,如咽部异物感等
6、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7、低血糖:最常见的为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以中年女性多见,特点为无明确的发病原因,检查空腹血糖多正常,空腹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发作,而发作时间常在餐后2~4小时(上午11点或下午3点),发作症状较轻,很少丧失知觉。低血糖的早期症状为心慌、乏力、饥饿感、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或恶心呕吐等;主要是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过多所致。
9、贫血:贫血可引起头晕、心悸、心动过速等症状,但一般不引起胸闷的症状。
10、低血压:也主要引起头晕症状,但血压60/90左右,一般不会引起供血的改变。
11、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急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胸闷不可小觑时下,最流行的词汇是“郁闷”,当人们嫌“郁闷”表达的还不过瘾的时候,“胸闷”一词就成了紧跟时尚潮流的“流行关键字”,失败、尴尬、沮丧、无奈都被形容为“胸闷”。其实,真正有胸闷症状的患者说到这个词时决不会这么轻松,那种透不过气来,严重缺氧的感觉会让人产生濒死之感。
胸闷的出现预示着一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存在,不可小觑。冠脉缺血胸闷当先关键词:寒冬、心肌缺血、心梗。好发人群:中老年人,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胸闷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但以内科疾病为主,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寒冬时节,心脏病猝死的发病率较高,尤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这段时间为甚,特别是在连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急性心梗发病率显著增高,四五十岁的壮年人,更应该加倍注意。
三、胸闷通常有三个方面表现:
1、内心体验:惶惶不可终日,烦躁不安;
2、植物神经系统变化:胸闷,心跳加快,心悸,胃肠蠕动下降,食欲下降等;
3、运动系统表现为无力,手脚发软,细微震颤,发抖,多余动作出现如眨眼、咬牙等,面肌紧张,坐立不安等等。
在出现焦虑症的各种症状以后,患者一定不要盲目乱用药物,应该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去咨询,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了焦虑症。
四、胸闷心理治疗:
1、解除精神紧张的原因(即改变认识)。给予适当的支持,使之解除顾虑,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2、端正对疾病的认识。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对自己各种症状的产生及自己的躯体状况有正确、清楚的认识。
3、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不要长时间逗留,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要远离国际服。保持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得了风湿后为什么会出现胸闷心慌
有一些风湿病患者曾有过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初期往往比较轻,容易被忽视,如果长期如此并愈演愈烈,医院就诊。此时,一种严重的心肺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或许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
几乎所有的风湿病均有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报道。肺动脉高压严重者往往预后不理想,值得风湿病患者们警惕。
1
什么是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增加所致持续性肺动脉压力升高,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25mmHg的一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既可以作为一种疾病而独立存在,也可作为多种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病理生理表现。肺动脉高压患者多隐袭起病,初期可没有任何症状,逐渐出现乏力、心悸、胸闷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可有心律失常、心绞痛、晕厥、呼吸衰竭以及腹胀、纳差、下肢浮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对肺动脉高压的最新诊断分类中明确指出,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就是结缔组织病(风湿病),其中系统性硬化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常见的易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结缔组织病。
1
风湿病与肺动脉高压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动脉高压可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程中的任何时候。由于我国SLE的发生率远高于欧美国家,因此,临床上SLE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所占比例约50%。
免疫炎性反应在SLE发病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SLE患者较单纯SLE患者血液中出现明显增多的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升高可以导致肺血管微血栓形成,从而诱发肺动脉高压。另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是SLE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独立预测因素。
二、系统性硬化症
自身免疫反应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血管重构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体内常可出现各种抗体,包括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RNA聚合酶I/II抗体、抗PM/Scl抗体、抗u3RNP抗体、抗纤维蛋白Th/T0抗体等。
在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大量自身抗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通过各种信号分子及通路引起内膜增生、中膜肥厚以及外膜纤维化,从而导致肺小动脉血管闭塞,血流压力进行性升高。
三、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多种结缔组织病的特点,同时血清中有高滴度抗RNP抗体的疾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与其他类型的肺动脉高压相比,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是疾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
四、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经常有肺部受累,但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比较少。已有的少数研究显示干燥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抗SSA抗体,抗RNP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和高球蛋白血症的比例更高,提示B细胞活化以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
发病患者多为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起病隐匿,多表现为乏力、劳累性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1年多的时间里被发现。
1
风湿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检查和治疗
确定风湿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检查方法包括:胸部影像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漂浮导管术。一、肺动脉高压的诊断:(1)详细的病史和查体。(2)风湿病患者自身抗体筛查:抗ANA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抗体、抗RNP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等。二、基础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改善肺小血管收缩、舒张因子失衡,抑制肺血管炎症及肺血管内膜增生,抑制磷脂抗体产生从而预防肺血栓形成。三、肺血管选择性靶向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三类药物:(1)前列环素类似物:依前列醇、伊洛前列素;(2)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他拉达非、伐地那非;(3)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波生坦、安立生坦、马昔腾坦。四、一般治疗:包括氧疗、抗凝、利尿、强心、扩血管等方法。
患者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