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甘遂,中药材名,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等地。具有泻水逐肿,消肿散结之功效。常用来治疗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甘遂图片甘遂图片
甘遂块根图片
甘遂植物图片
甘遂简介药材名:甘遂
拼音:GānSuí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Liou.mss.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化学成分:根含三萜类,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7O微克/克)。
性味:苦,寒;有*。
归经:归肺、肾、大肠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禁忌: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甘遂的功效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甘遂的作用
1.泻下作用
甘遂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生甘遂乙醇浸膏对小鼠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性亦较大,经醋炙后其泻下作用和*性均有减低,小鼠口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g生药/kg,约半数动物呈明显的泻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较强,*性也较大,58只小鼠服药后有11只死亡,炙甘遂则无死亡。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剂的混悬液6-9g/kg,亦有泻下作用,但无死亡。提取乙醇浸膏后的残渣或甘遂的煎剂则无泻下作用,因此泻下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酒精浸膏内,可能是一种树脂。
2.利尿作用
对人体有利尿作用。对大鼠无利尿作用。亦有报道健康人口服甘遂煎剂亦无明显利尿。
3.引产作用
用甘遂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进行引产实验,发现无论是腹腔或是肌肉注射甘遂浸出物,均呈现出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并认为甘遂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当剂量为10mg/kg时即可发生引产效果。
甘遂的用法内服: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肠煎汤,0.5~1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调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入丸、散,0.5-1g。--《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中华本草》
甘遂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
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补缺肘后方》)
②治水肿腹满
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圣济总录》二气汤)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
甘遂半两(煨令微*),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圣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
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点击图标查看
疾病查询免费直播临床视频医学宝库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识别